华创证券:速冻食品未来可期 餐饮业竞争加剧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7.4w阅读 2021-08-10 17:36

引言:新赛道,新机会。速冻食品近年高增已为预制食品吸足眼球,且随安井入局预制菜、行业第一股味知香上市,讨论愈加火热,但实际市场认知较为局限,因此本文特针对预制菜产业链深度梳理,视野开阔,资料详实,深入剖析行业发展规律,力求挖掘行业本质,描摹未来演绎,推荐阅读!

生意本质:类餐饮业态,规模性是关键,与冻品比经营门槛更高。预制菜本质是介于食品和餐饮间的中间业态,背后差异在于与消费者的距离,食品中人的因素低、标准化高、规模性强,餐饮则恰好相反,但关于人的满足层次更高。具体就实际属性而言,预制菜能够节约成本和时间,且完成对厨师更高程度替代,但研发和品类易模仿,生产端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竞争差异化核心体现为渠道效率,此外由于我国饮食习惯复杂,大单品稀缺,生意规模效应相对有限。与初级冻品相比,预制菜更依赖B端渠道,口味上直接影响食用,因此采购决策更趋多元,且终端需要业务员指导服务,部分情况存在定制诉求。而C端预制菜消费者教育尚早,营销投入需求高,且由于预制菜保质期偏短,实际定价系统性管理更难。

空间展望:快速渗透红利期,未来CAGR为15%,10年后预制菜7千亿,其中速冻菜肴可近千亿。我国预制菜起步于00s,14年外卖发展推动B端井喷,20年疫情刺激C端加速。当前空间约2千亿,在饮食外部化和经济发展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力大,驱动预制菜10年至7千亿,其中速冻菜约千亿左右。

格局预判:行业成长初期百舸争流,洗牌期比拼企业效率,大赛道细分竞争,速冻菜更可集中。复盘海外,预制菜赛道空间广阔,足够诞生规模性企业,目前玩家主要为零售和冻品商。考虑到速冻技术可提高保质期和标品率,满足规模化运营需求,我们判断终局为“速冻菜肴集中度更高,其他菜肴区域性竞争”,最终高效率者历经持续的洗牌可实现份额集中。此外,关于大单品稀缺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我国菜品加工程度更高,实际加工调理需求理应更大。另一方面海外大单品也不常见,况且我国拥有更大市场空间来支撑单品扩张,部分对冲饮食复杂问题。而关于盈利天花板问题,我们认为日本属小经济体、社会回报率低、上游农业效率不足,于我国参考性有限,未来大概率可至10%以上。

突围之道:大单品撬动,B端优先,响应高效,能规模化者为王。当前整体格局分散,根据玩家和渠道划分,大概率相对集中局面,大空间下可出规模企业。

玩家基因:产品思维VS服务思维,能大规模撬动渠道者为王。专业厂商具备产品型思维,擅于打造爆款和渠道建设;而餐饮企业多服务思维,优势在研发和品牌溢价,但是劣势在渠道建设和团队调整;零售企业产品丰富度高、运营灵活,但劣势在于品质难管控、产品走不出自身平台;农业企业具备原材料优势和渠道协同,但需平衡好BC渠道、新旧产品。

渠道打法:从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选择渠道。乡厨、酒店和团餐由于是主人点菜,需求相对集中,加上有关键人物,可实现上量销售,开发性价比高。连锁快餐切入需以优势大单品,但通常企业自带央厨,做大后易被替代。中小餐饮成品率高,但需求分散,核心以成本为优先,而农贸市场需求稳定,为当前C端最合适解决方案。

细分品类:料理包看成本,酒店菜比品质和服务,调理肉制品易运营,C端靠品牌营销。根据产品形态并结合渠道,我们核心提炼出四类子行业,分别对应空间500/250/1000/400亿。料理包中蒸烩煮一马当先,部分区域市场龙头集中度高,核心竞争要素为成本,但需把控品质关;酒店菜壁垒高,核心竞争要素为研发实力和渠道服务,开发中先发优势明显,后面发展需增强单一酒店品类渗透能力。调理肉制品加工程度低,目前应用空间最大,农业企业具备天然优势。C端开发难度较高,企业多占领垂直品类,并以热点营销引爆,目前来看农贸市场门店模式发展程度成熟。

投资建议:当下赛道溢价,长看竞争能力,推荐安井,关注味知香。当前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板块性红利,大空间和高速发展下赛道享受溢价。未来随着龙头入局,格局集中逐步成为主线,强竞争力企业更具优势。安井作为国内老牌速冻龙头,企业竞争力强劲,整体预制菜经营思路清晰,无需过分担心短期业绩波动,配合定增项目落地,公司长期稳定增长具备充分支撑。味知香为业内领先企业,C端于农贸市场打造加盟店,B端以“馔玉”品牌绑定大客户开发,当前随着上市募资打开产能天花板,在预制菜行业红利下,公司增长有望迈向新台阶。

风险提示:终端需求回落、成长上涨超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等。

报告目录

正文部分

前言

近期伴随味知香上市、安井布局预制菜领域,市场对预制菜行业关注度非常高,但该行业走入资本市场视野时间不长,且产业链错综复杂,而市场关于预制菜研究多散点化,因此华创食饮团队基于丰富的资料整理,并深入产业结合实际调研,梳理出以下预制菜产业报告,力求深度还原产业真实面貌。其中我们报告针对以下三个核心问题重点回答:

1)生意本质:预制菜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与普通冻品比有何差异?

2)赛道潜力:美日预制菜发展情况如何,与中国市场的差异和启示?

3)投资机会:不同企业竞争关键要素,能否出现大机会?进而提出我们的投资建议。

一、生意本质:还原正餐,提升效率

(一)概念界定:属调理食品,核心为菜肴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顾名思义,预制菜即经提前预制而成的菜品,与现做菜相比,预制菜需要提前进行过加工处理,其中根据加工复杂程度又可进一步分类,而与普通加工食品相比,预制菜的加工对象为人的一日三餐,本质仍为“菜”,即保质期较短、食材新鲜、以饱食为目的等。此外,根据山东绿沃在17年亚洲调理食品大会的定义,预制菜即以十大类食材的两两结合、三三叠加,特征是不改变物理特性、工业化、方便快捷,通常已经过调味过程。

(二)商业属性:类餐饮业态,规模性是关键

食品VS餐饮:与消费者距离不同,映射生意难易程度。食品工业本质是卖产品,餐饮更多则是卖服务,因此两者离消费者远近不同,从而人的因素在生意中扮演角色不同,而通常情况人的因素会放大商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多元性。具体而言,食品标准化程度更高、运输距离更长、保质期更久,导致生意的可规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稳定性更高,而不稳定风险则传递给渠道,因此食品公司可依托标准化的渠道运作、品牌投入等撬动规模性扩张。而餐饮则恰好相反,但关于人的需求满足层次却更高、美味还原度更强。

随技术和需求升级,餐饮和食品相向而行,预制菜应运而生。一方面保鲜、运输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助推下更多食品追求品质提升。而预制菜作为食品和餐饮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保证口味条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和扩张性,某种程度实现效率最优。

1、价值点:B端节约成本,C端节约时间

B端降低成本,但存在渗透率门槛。预制菜具备方便快捷属性。随着B端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续提升,倒逼企业通过自建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等方式,降低后厨面积、后厨员工、采购代理成本等,根据我们测算大约能提高毛利率约7.5pct,若考虑集采优势、开票概率、代理成本、损耗降低等则可提高毛利率10pct以上。但中间存在门槛,即预制菜品占比需达30-40%以上,否则后厨面积和人员较难节约,但可提供时间节约的便利。

C端节约时间,定位与其他方案错开。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发展,消费者愿意花在做饭时间变短,据团餐谋消费者调查显示,有67.1%的人认为烹饪麻烦,90.1%可接受速冻主食。而目前关于C端的速食解决方案众多,根据价格和时间划分,预制菜主要解决备餐15-30分钟、定价20-45元的需求。

2、差异化:去厨师更彻底,渠道壁垒凸显

预制菜去厨师更彻底。做饭可简单抽象为食材物理处理、食材调味、开火烹饪三个过程,若完全手工烹饪用时较长,若使用复合调味品后,可简化食材调味过程,但仍需食材处理和烹饪,时间方面可缩短至30分钟内。而使用预制菜可简化其余环节,做到厨师更彻底去化,后续或演变成复合调味品成为预制菜的上游。

上游研发效率、下游渠道规模、客户服务响应力是核心壁垒。研发:厨师转移至研发环节,配方重要但难排他,持续性爆款研发更关键。预制菜研发首先需还原菜品,并拆解成可工业化生产的配方,后续的生产过程则相对原始简单,选品上多从现有菜品切入。从工业化配方到规模量产难度不大,一旦掌握微解冻除膜、真空滚揉相关工艺,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菜品上,目前最精简的预制菜研发部门一般配备餐厅大厨、研发大师傅和操作工一名即可。但菜品到工业化配方过程常存在较大差异,优秀厨师作用仍可以放大。生产:机械化主要集中在包装,前端人工化程度仍较高。预制菜生产过程效率提高集中在后端环节,一方面给袋式包装机、全自动化拉伸膜包装机、封口机在食品工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中式复合调味料的普及使得口味标准化,后端只需解决菜品颜色、包装和保存。但在前端预处理环节,仍需要人工修型、机械化切割,烹饪环节则常为大锅人工炒制。渠道:核心竞争环节,一比渠道规模,二比服务响应。预制菜同质化较高,菜品配方难以绝对排他,最终竞争关键仍将回归直接的渠道能力,且在渠道构成复杂的预制菜行业尤甚。具体而言,渠道网络搭建是时间和人力的积累,大型的规模保证了产品触及力,此外,高效的服务响应和研发效率增强了客户粘性,对手难以复制。

3、规模性:大单品稀缺,可变成本较高

中餐物料管理复杂、可变成本较高,规模优势相对受限。相比于其他餐饮业态,中餐拥有八大菜系和数以千记的菜品,从单一餐饮店来看,中餐店SKU通常在100或200以上,远高于日料、西餐等品类,背后对应的物料至少是上千,如此复杂的物料很难在供应链端展示出较大协同优势,且根据前文分析,生产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综合以上因素,预制菜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规模优势会好于餐饮企业,但整体仍受到一定限制。

(三)预制菜VS基础冻品:B端管理复杂,C端更需营销

由定义来看,预制菜加工更复杂,保质期更短,口味决定性更强。预制菜是由2种以上类型农产品经多种物理加工过程,在加入调味料处理后预制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简单处理后即可食用。相比于一般冻品(如汤圆、水饺、丸子等),预制菜加工程度更复杂,且对口味决定性更强,因此整体价格方面也高于一般冻品,渠道利润通常也高于一般冻品。此外,预制菜也包含常温、冷藏等品类,保质期相对更短,新鲜度要求更高。

B端:预制菜主要为2B品类,加工程度提高之下,渠道操作更趋复杂。从渠道占比来看,预制菜BC比为8比2,而基础冻品为3比7,预制菜更多为2B场景应用。从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最终呈现口味决定性大,在实际餐厅采购中,餐厅老板、产品部门、采购部门(行政部门)等多方均会参与决策,而一般冻品则作为普通食材由采购部分根据成本情况采购。除此之外,由于产品复杂性提高,因此终端上更需要业务员指导和服务,部分情况下还存在定制化产品需求,且不同渠道间诉求不同,带动整体诉求多元化,除性价比之外,服务能力、品质稳定和品类迭代能力亦十分重要。

C端:预制菜教育成本高,营销投入需求更多。初级冻品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早,已完成基础消费者教育。而预制菜发展时间较晚,消费者仍对预制菜的品质存在不信任,且实际使用步骤相对复杂,因此需要更高品牌营销投入,来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在消费者画像方面,预制菜目前多以年轻群体为主,购买动机一方面为解决做饭困难、耗时较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猎奇心理。此外,从消费场景来看,C端预制菜多应用于节日等庆祝活动,不仅解决做饭难题,还能满足社交场景、家庭聚餐及节日仪式感需要。

二、路径推演:预制风起,红利共荣

(一)空间展望:发展初期渗透快,未来CAGR约15%

1、规模初探:规模2000亿,当下增速约20%

我国于2000s正式起步,14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年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90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2014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年,又因疫情阻断B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C端消费加速。

预制菜市场2200亿左右,其中B端1800亿,C端400亿,过去10年CAGR保持在20%。基于上文关于预制菜的定义,我们从多角度测算了行业当前空间,整体来看,预制菜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根据团参谋调研数据显示,10-20年复合增速在20%左右,其中14-19年CAGR在30%。分结构来看,以餐饮业收入为对象,按照40%原材料成本占比,参考实际行业反馈信息,预制菜渗透比率约10-15%左右,可得B端市场规模约1800亿,C端以欧睿数据为基准,结合其他口径,预计C端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BC比为8比2。

我们将预制菜划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C端四类。关于预制菜的分类方法较多,且产品间界限模糊,我们根据产品形态并结合渠道特点,将2千多亿市场大致划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C端四类,分别对应空间1000亿、250亿、500亿、400亿,一般而言调理肉制品的空间最大,而酒店菜门槛高于料理包,也主要以半成品菜为主。

分产业链来看:

上游以基础农产品为主,农业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上游为基础的生鲜、农副作物,整体分布分散,有实力的中游厂商会介入上游环节,采取与农户合作、自建农场、参控股农业子公司等形式,保证原材料品质和供应。此外,农业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积累,也常布局预制菜业务,如圣农、正大、新希望(小酥肉6-7亿)等。

中游生产环节玩家多样,盈利能力有所分化。生产环节有专业预制菜厂商(含速冻食品商)、餐饮企业自建央厨、上游农业企业、部分零售型企业等。一般情况下自建工厂、代工厂、料理包厂等毛利率在15-25%区间,上规模性企业净利率可达5%。酒店菜因为具备较高门槛和品质要求,毛利率可达35%左右。而2C型企业毛利率常在30%以上。酒店菜和2C品具备一定门槛和品牌溢价,净利率10-15%较为常见。

下游渠道复杂,餐饮端占比80%。预制菜下游较为复杂,餐饮端包括中小餐饮店、乡厨、团餐、酒店、外卖等场景,C端包括农贸市场、商超、生鲜电商等渠道,餐饮仍为最广泛应用的场景。实际渠道利润层面,批发商利润在10-15%(二批商略高),商超渠道利润在20-25%(以盒马为例),餐饮终端利润率在50-80%左右。

2、空间预判:预制菜10年7千亿,其中速冻菜可近千亿

海外菜VS国内菜:中餐加工艺术化,海外更公式化。预制菜海外研究首先需解决国内外饮食习惯、菜系区分问题,从微观例子直接来看,国外菜表达方式更公式化,即单一菜食材组成和加工方式更简单,通过外观容易辨认原始食材,而中餐加工则艺术化,食材使用较多且难以直观辨认烹饪过程。此外海外菜内部亦有不同,我国与日本更类似:

西餐加工更简易,侧重保留食材味道。西餐追求科学营养,整体加工相对简单,侧重保留食材鲜嫩味道,且一定程度保留生吃习惯,如蔬菜沙拉、半生牛排等。预制菜不存在较多发挥空间,多数情况下“生鲜净菜+复合调味料”即可。

日料食用精致化,小菜拼盘式居多。日料饮食复杂程度高于西餐,且实际消费更趋精致,即小菜、配菜居多、份量少等,此外日本极为偏好炸物、烤制等烹饪工艺,遂出现“万物皆可天妇罗”现象,预制菜产业化做的较好。

海外吃饭结构:预制食品空间广阔,BC端渗透率高。B端:美日预制食材渗透率较高,通常在60%以上,但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美国多以简单加工的净菜为主(属农产品范围),而日本相对更接近国内标准,整体BC比为6比4左右。C端:海外与国内预制食品对标概念为HMR(家庭替代餐食)或中食,即通过便利店和超市、餐厅外带等方式购买的C端预制食品,目前美国市场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日本中食2020年约为9.8万亿日元。

我国行至何处:时代因素共振,发展风口将起。复盘美日速冻调理食品发展历史,当前我国与美国60-80年代、日本70-90年代发展相似,从行业演进规律看,调理食品存在20年高速发展黄金期。一方面餐饮业、连锁化率、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抬升,驱动B端需求提升,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女性参劳率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提高,推升C端消费需求崛起。对比看国内发展仅处于发展初期,未来仍有10年的快速发展期。黄金时期之后亦有增长,不过受制于饮食习惯问题,美国调理食品占比提升有限,而日本则陷于经济低迷和小规模经济体的困境,考虑到我国兼具二者优势,预计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未来空间:预制菜10年7千亿,速冻菜肴近千亿。当前我国人均餐饮消费3500元,此外我国饮食外部化率35%,而美国和日本均在45%左右,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力充分。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假设保守按照8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至15-20%(当前10-15%),则B端规模5000亿,加上C端预计7000亿,复合增速13%。其中参考美日速冻的渗透率,假设我国在10-15% [1],则速冻预制菜规模预计可在千亿左右。

[1]假设考虑:假设未来美国(23%)>中国(略大于10%)>日本(10%),其中美国大于日本的原因,一方面在地理因素上,美国运输距离长、人口分布分散,而日本人口多聚集都市圈、国土面积小,导致在日本鲜配供给更为普及;另一方面在渠道层面上,美国多大型超市(计划性大批量采购),而日本便利店等小型商超发达,使得直营鲜配条件更成熟。考虑我国上述条件不同,预计未来渗透率高于日本。

(二)格局复盘:效率比拼,赢家通吃

1、海外格局:预制菜大赛道分散,玩家主含零售和冻品商

格局现状:整体格局分散,细分可诞生大企业,美国集中度高于日本。预制菜相比速冻食品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不应以预制菜整体视角看格局,即使在美国和日本也很难有一家企业做到份额独大,更多体现为细分赛道差异竞争,比如在美国,雀巢、卡夫亨式和康尼格拉以主食性为主,泰森、荷美氏等以肉食类为主,而在日本除传统的速冻龙头外,也存在富礼纳斯等便当盒饭龙头,此外速冻食品生产商、零售型企业和农业公司亦广泛参加。同时可发现美国龙头集中度相对更高,推测与其擅于并购、饮食简单等因素有关。

2、终局假想:速冻菜更可集中,洗牌后高效率者胜出

预制菜品类纷繁,单一企业发展存边界。行业能集中需满足:一是变化小,降低龙头被颠覆概率,二是行业具备规模化可能,且能诞生强竞争力(成本优势、差异化)的企业。其他分散型赛道,无外于在产品、渠道和需求上存在扩张边界。比如零食、彩妆等下游存在多品牌偏好和多变需求,饮料在需求多变外,还存在终端货架的开环竞争问题,预制菜则在产品上具备边界,即产品多元、物料构成复杂,供应链协同难度大。制造型龙头SKU数百,零售企业上千,考虑企业管理存在边界,有限SKU需聚焦于爆款品相。

单品约束海外如何?大单品同样稀缺,主食性消费占主导,我国品类还有提升空间。海外预制菜同样有大单品问题,美国由于种族多元,相应菜系也较为丰富,目前主流菜系根据地理分类,而日本因国土面积较小,菜系分为关西和关东料理,整体看美日品类仍较为复杂。若以速冻食品的品类看,美日均突破3000,从龙头企业的冻品类别看亦较为纷繁。相比下我国的菜品种类更多,而当下主要品类尚不及美日,未来品类数目理应有更多挖掘空间,另外我国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或为部分潜力单品做大提供了可能。

核心判断:速冻技术可提高标品率,进一步推动集中度优化,未来格局我们预计为“速冻菜肴集中度更高,其他预制菜区域竞争”的局面。梳理海外预制菜龙头企业,核心玩家主要以速冻食品商和门店零售商为主。于冻品商而言,速冻技术较好解决了预制菜保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渠道规模化操作可能。而冷藏和常温型预制菜,由于运输距离有限、保质期较短,未来更多由门店型承担(可直配满足保质期要求),不过由于我国下游渠道相对分散,零售型品牌难以摆脱渠道边界,更多呈现区域竞争状态。

集中路径:参考日本速冻食品行业,企业依托效率持续竞争,经历残酷洗牌后方集中。当前我国预制菜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红利共荣,未来随着参与者增多,且行业渗透率逐步降速,某一时间点后将进入洗牌阶段。复盘日本速冻食品行业,90年代黄金期结束后,速冻食品工厂数在2000年到顶,随后步入残酷洗牌阶段,18年降为高峰值一半,龙头依托高效率经营抵抗价格战压力,最终赢者通吃、剩者为王,至18年行业CR3约60%。

海外龙头后期决策:美国善于横向并购,依托多品牌运营,以利润导向为准则。日本惯于纵向延伸,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做到极致。美企常以并购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且保留多品牌策略,经营方面聚焦程度较高,企业盈利性较好。而日企在发展过程中,常以局部优势点切入,比如味之素饺子、日冷的炒饭等大单品,此后反复追求产品、渠道力的极致化,并向上游原材料、中游冷链或生产环节延伸布局,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三)趋势演绎:景气赛道,变中求进

1、品类演化:从难手工、强口味到高附加值

选品逻辑:需做好工业化和消费端的平衡。餐饮逻辑与工业生产逻辑相悖,如何平衡至关重要,梳理预制品类发展,在供给端方面,需保证销售能上量,因此早期品类多主食性为主,此外渠道上需做到BC兼顾,或者口味重的单品,如酸菜鱼、小龙虾等,在上瘾下易诞生爆品;而在需求侧角度,一方面需照顾消费者关于品相、品质的要求,因此主要以蒸菜、肉菜为主,另一方面手工制作难的品类更佳,如佛跳墙、梅菜扣肉等。

图片

品类周期:细分生命周期各异,重食材类和难手工类菜品发展更快。品类间存在分化,一方面基础冻品多以易工业化标品为主,已逐步发展成熟并进入拼品牌和存量博弈期,另一方面菜肴类产品则基本在导入期状态,表现为增量竞争快速渗透,选品思路上倾向于难手工的产品(与易工业化相反),且为了抵抗复合调味料冲击,更多集中于佛跳墙、梅菜扣肉等侧重食材类的菜品,而食材包容性强、备菜难度低的产品更多是由复调解决。

图片

2、渠道模式:绑定B端易上量,成熟后向C端外渗

不同渠道特征各异,预制菜渠道管理门槛高。预制菜保质期低于速冻食品,运输和渠道运营过程中存在损耗,整体价盘管理难度高,此外2B端管理难、非标准化。具体来看:

B端和C端:做B端是点到线,做C端是线到面。B端和C端特征不同,B端需点对点服务,且由于采购者不等于消费者,B端的采购决策更趋多元,其中服务力、成本优势以及特定客户关系是做B端的核心要素,客户离开成本高。C端面对庞大的消费者,需洞察消费心理、灌输品牌定位,以营销手段非针对性引爆。一般情况下2B和2C之间切换困难,2B转2C需重新组织销售队伍,背后是企业基因的不同。

KA渠道VS餐饮渠道:餐饮渠道打穿后易稳定,商超渠道运营门槛高。餐饮渠道属典型B端,前期开发门槛不高,但费用前置开发较慢,一旦建立稳定关系后维护成本低。而商超渠道运营门槛高,关于品质、品牌、资金实力具备一定要求,谈成后铺货速度较快,有利于品牌建设,但是费用压力较高,盈利性不如餐饮渠道。

图片

不同规模B端:随着规模扩大,2B属性更强。B端内部也分大中小不同类型客户,越是规模大,议价能力也越强,对服务、品质要求更高,而小B则表现为2C逻辑。

定制和非定制:定制更要求研发数量、柔性生产、客户响应速度。定制生产是将2B的逻辑演绎到极致。相比于非定制模式,定制化对企业柔性生产、研发迭代能力有着核心要求,对组织生产能力(供货速度、品质稳定、成本控制)亦有严格要求。

结合上述分析,B端量大有需求,仍是主流应用场景,C端消费仍需教育,且存在运输等难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后续C端有望加快增长,但预计相当长时间内仍以B端为主。

B端切入容易:B端采购者≠最终消费者,且B端以成本、服务为核心点,因此在该渠道内,预制菜可避开较高消费者教育成本,以直击B端痛点方式获量。

B端效率更高:B端单点消费量大,能实现更好供应链效率,而C端需求分散,且面临较高冷链物流压力,当一个仓库运输单量在5万单以下时,经济上较难实惠。

日本经历先B后C过程:70年代前速冻食品发展缓慢,更多应用于军需、南极考察、奥运会等政府需求;70-90年代,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外出餐饮蓬勃发展,行业迎来黄金20年,B端迅速起量;90年代后,经济发展趋缓下,女性外出工作比例提高,加上家庭小型化,以及微波炉、冰箱等设备普及,C端消费逐步崛起。

图片

3、盈利能力:日本参考性有限,盈利望达10%以上

美韩高于日本,基本可至10%以上。从海外发展看,调理类食品公司盈利能力仍较为可观,尤其是预制菜产品附加值较高,针对C端拉动可有效提升企业盈利性,美国冻品龙头营业利润率在15%以上,韩国HMR行业平均利润率在10.5%左右。而日本整体盈利性较低,预计与日本农业效率、行业规模小、经济停滞、社会回报率较低等因素有关,在日本其他食品子行业盈利能力均普遍不高,比如啤酒、乳业等,于我国参考价值相对有限。

图片

盈利差异的经济基础:美国集约性和技术水平高,日本上游生产效率较低。美日格局和盈利差异背后有其不同的国情。上游环节上,美国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高,食品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低,而日本虽机械和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但耕地面积少,且上游存在各类型农协组织,农产品采购、流通仍相对低效,导致日本农产品成本高企。中游环节上,美日冷链技术均较为发达,而日本受益人口密度和运输半径低,配送效率亦有亮点。下游环节上,美国B端食材供应链行业集中化高,Sysco等企业发展成熟,C端以连锁大超市为主,日本与美国类似,但便利小店更为成熟。综上所述,日本企业上游成本高,下游渠道高集中,两端挤压下盈利性有限,而美国得益更高的生产流通效率,加上部分企业价格定位较高,且拥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盈利性和集中度都更好。反观我国,下游渠道分散,不存在较强零售商自有品牌,上游仍享受低成本红利,随着冷链短板逐步补齐,加上更大的规模效应,未来制造商盈利能力好于日本,并向美国靠拢。

图片

三、突围之道:发展初期,规模为王

(一)竞争全图:群雄毕至,差异竞争

龙头规模10亿以上,平均企业规模1500万,整体格局仍分散。目前行业主要龙头基本达到10亿规模,包括蒸烩煮、聪厨(新湘厨)、佳宴食品、厦门绿进、信良记等,但相比于2000亿市场空间而言,市场格局极为分散,此外亿元级别企业较多,行业内平均企业规模在1500万左右,多承担代工厂任务。

图片

1、玩家基因:产品VS服务,高渠道杠杆者更优

参与玩家:整体可分为四大流派,背后的企业基因不同。目前市场上参与流派包括专业的预制菜生产商(包括速冻食品厂商)、餐饮企业、上游农业企业和零售型企业。

1)专业生产商:具备产品型思维,擅长于打造爆款产品、渠道建设,在规模生产方面具备优势,但其中也可以分为2B和2C,互相之间又存在一定区隔,2C型企业为维护品牌力,且不善于点对点服务开发,做2B意愿不强,而2B企业做2C不善于打造品牌。

2)餐饮企业:天然为服务型思维,在菜品研发、品牌溢价、门店会员群体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包装食品运营前期需要前置投入,考验企业渠道建设和服务能力,难点在于中间的思维转化和团队组建;

3)零售型企业:产品丰富度较高,且轻资产运营为主,善于消费者洞察和利用数据驱动,背后是零售型思维,但劣势在于品质难以管控,且产品难以走出自身平台;

4)上游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有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问题还是如何平衡好2B和2C、新旧产品间关系。

图片

2、渠道打法:从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选择渠道

下游渠道:B端走量,C端立品牌,需兼顾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性。即渠道开发难度低,同时该渠道的菜品需求相对固定、渠道高粘性的更易于开发上量。

1)乡厨:乡镇红白喜事的流动厨师,品类固定且份额大,宴席主人点菜,当地通常存在乡厨协会(关键人物),易在群体内部产生口碑,需要经销商下沉来做。

2)酒店:宴席由主人点菜,产品门槛较高,需要提供20-30以上丰富选品,且存在定制需求,服务要求较高,具备一定季节性,开拓难度大但是维护成本低,具备先发优势。

3)团餐:产品相对固定,采购计划性强,团餐企业决定菜单,格外重视食品安全,使用第三方产品较多。开发具备先发优势。

4)连锁快餐:开发难度较高,多数品牌连锁店自带中央厨房,仅优势大单品才有机会切入,整体应以大客户思维开发,做大后品类易被自有央厨替代。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标准化成品及预制菜品。

5)中小餐饮:市场空间广阔,成品化比例较高,但相对需求较为分散,核心思路应以成本为优先考量,渠道粘性极低。

6)农贸市场:需求稳定,采购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但产品方面需避免出现比价效应,后端考验供应链配送实力、消费者品牌认可度。

7)KA、BC超市:成品比例较高,开发和运营门槛也高,考验专业渠道管理和品牌建设。不同于B端根据需求订生产,商超渠道铺货方式产销不匹配风险较高。

8)互联网线上:整体体量仍较小,供应链问题难以解决,开发需以爆品思维驱动。

图片

(二)分子板块:料理包看成本,酒店菜比品质,C端靠品牌营销

1、料理包:小B起步,市场化竞争

外卖驱动料理包迅速发展,预计整体规模在500亿级别左右。料理包行业发展深受餐饮大趋势影响,2005-2010年由西式快餐发展带动料理包增长,后深入中式快餐,13-15年开始伴随线上外卖飞速发展,料理包也进入发展黄金时期,其中16-17年市场增量最为剧烈。目前市场主要以专业料理包厂商为主,如蒸烩煮、新美香、惠康等,此外也有部分农业企业以此赛道切入,如圣农建立了中餐料理专用工厂,设计产能3万吨,主要产品为24款中餐料理包。下游客户方面仍以中小餐饮外卖为主,根据不同口径测算全国规模约在500亿级别左右。

蒸烩煮一马当先,但面临持续进入者搅局,部分区域内龙头集中度高。料理包下游主要对接小餐饮,不存在大型餐饮开发依托客户关系、自建央厨反向替代等因素,整体竞争较为市场化,区域龙头依托当地渠道网络后可形成较强优势。根据陕西餐饮产业发展报告,“蒸烩煮”“新美香”“伍氏”三个品牌预制调理菜肴在陕西省15年销售收入,对比14年增长30-45%以上,占当地市场49.4%,余下由小品牌和中央厨房供给。

图片

竞争要素为成本优势,未来需把控品质关。对比其他预制菜品类,料理包工厂利润率水平仅略高于一般代工厂,毛利率在20-25%区间,净利率在5%左右。下游客户核心关注点在于成本,且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份额挤占,且单一客户更易在同一厂家集中采购,客户关系容易建立,但粘性不强,易陷入价格战中。研发方面难度不高,但未来行业需加强规范性、品质关把控。

2、酒店菜:高壁垒、高盈利赛道

酒店菜壁垒较高,市场空间约200-300亿左右。酒店菜多以半成品菜为主,酒店厨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工,对品相、口味均具有较高要求,盈利能力相对更高,且整体进入壁垒较高,竞争压力弱于料理包赛道。目前主要玩家有速冻酒店菜肴类企业,如福建的绿进、亚明等,也有常温/冷藏型酒店菜肴,如湖南的新湘厨、佳晏食品等,除此之外大型餐饮企业依托研发优势也纷纷进入。酒店菜多用于宴席市场等,假设渗透率在15-20%左右(略高于行业),预计酒店菜规模约有250亿,其中速冻酒店菜肴规模约在50亿以上。

竞争要素为研发实力、渠道服务,开发中先发优势明显,后面发展需增强品类扩张能力。酒店菜开发为大B端开发逻辑,需点对点服务拓展,要求增大终端服务和指导,且品相、品质要求高,企业进入需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前期开拓难度较高,但是后期维护成本低,先进入者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考虑酒店采购所需品类通常难以在一家满足,后续企业需增强在单一酒店的品类渗透和扩张能力。

图片

3、调理肉制品:大空间易运营,农企具备优势

我国肉制品空间约2万亿,其中调理肉制品千亿。肉制品空间广阔,细分品类众多,其中调理类肉制品是指经过滚揉、搅拌、调味和预加热等形成的非即食类肉制品,常见的产品包括骨肉相连、鸡柳、奥尔良鸡翅、耗油牛柳、水晶虾仁等。根据19年新食材、山东绿沃的专项调研显示,全国约有3400家禽肉类调理品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其中前50强在230亿以上。

调理肉制品是主要半成品,终端操作相对容易,农业型企业纷纷布局,上游原材料是竞争关键。相比于其他类型预制菜,调理肉制品加工程度降低,且食材组成较少,因此在终端操作上更为简单,应用上也更为普及。目前主要玩家为肉制品或农业型企业,如圣农、正大、龙大肉食、凤翔、得利斯、华英等。竞争要素上除了成本优势、渠道效率外,上游原材料也是核心竞争点,因此农企在布局调理肉制品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发展上预计将逐步向大型农业企业集中。

图片

4、C端:需求仍需培养,竞争相对分散

C端需承担消费者教育成本,因此经营难度更高,早期切入者失败较多。C端消费者教育不足,需求端变化迅速,并面临供应链难题(需求点分散、运输成本较高、易损耗等),整体销量难以上量,同时早期进入者多以重资产方式进入,13、14年兴起的一批半成品菜公司如青年菜君、我厨等,在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极易陷入资金断裂风险。

图片

垂直品类占领,热点营销引爆,近期C端打法渐趋灵活。新入局者大部分选择主攻门槛更低的C端,由于C端营销多元化、渠道模糊化,企业多以互联网打法为主,注重产品创新、迭代速度和传播属性。研发上选择还原网红菜品、当地特色菜或门店热款;营销上注重社群营销及场景营销,如直播、网红种草等。以珍味小梅园为例,挖掘出惠灵顿牛排、水晶荷叶鸡等爆品;盒马生鲜则借助线上线下联动攻占消费者心智。

图片

农贸市场门店模式适应当下,其余模式仍在摸索中。农贸市场消费人群固定,且购买目的性强,可转化率较高,实现了C端层面量的汇集,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依托线下方式集中曝光,利于预制菜品类面对面消费者教育和培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余模式供应链尚在摸索中,常选择三方平台合作,但实际效果还待观察。

图片

四、投资建议:当下赛道溢价,长看竞争能力,推荐安井,关注味知香

投资策略方面,当前行业初于发展初期,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板块性红利,大空间和高速发展下赛道享受溢价。未来随着龙头入局,格局集中逐步成为主线,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作用增强,强竞争力企业更具优势。具体细分品类而言,速冻菜肴由于标品率高,依托高效率经营,更具集中可能性,建议积极布局产业变革机会,推荐竞争力强劲、布局预制菜业务的速冻食品龙头安井食品,关注味知香上市募资加快扩张的长线价值。

安井食品:速冻龙头竞争力强劲,预制菜经营思路清晰,配合定增项目落地,公司长期空间持续打开,维持“强推”评级。公司作为国内老牌速冻食品龙头,经营团队管理高效,依托大单品和销地产策略,爆款产品抓取力强,渠道服务高执行力,持续推动公司高成长。当下公司重点发力预制菜业务,经营思路清晰,选品策略上,制定了“家喻户晓、BC兼顾、还原度高、加工复杂、成本更低”五大选品标准,营销策略上,分阶段推进乡厨、酒店菜和成品菜肴发展,此外近期公司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肉片冲锋,鱼片称王”的方针。未来随着定增项目落地,预制菜产能储备充足、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营销投入推进,预计公司长期空间持续打开。当前市场担忧短期业绩放缓,我们认为更多是疫情高基数导致,当前虽有波动但企业竞争力、全国化扩张和餐饮工业化趋势未变,中长期发展空间坚实可靠,我们维持21-23年EPS预测为3.25/4.22/5.36,对应当前股价PE为56/43/34倍,考虑到公司中长线空间依然清晰,维持22年60倍PE,对应12个月目标价253元,维持“强推”评级。

图片

味知香:预制菜领先企业,上市募资加快扩张,建议积极关注。公司是业内较早成立的预制菜企业,主要深耕华东市场,产品上拥有肉禽类、水产类等产品线,其中牛肉类为核心产品,渠道上公司依托“味知香”和“馔玉”分别开发C端和B端市场,其中C端主要围绕打造加盟店体系,目前单店投资小、回报高且经营难度低,B端绑定大客户加速增长。公司作为老牌预制菜品牌,加上业内率先上市,品牌张力持续强化,且随着上市募资后打开产能天花板,在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BC两端持续渗透红利下,公司增长有望迈向新的台阶。

图片

五、风险提示

终端需求回落、成长超预期上涨、市场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等。

附录:企业之路:不同门派,功力对比

(一)品类优先,研发驱动:聪厨、信良记、王家渡

1、聪厨: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湘菜预制菜龙头

湘菜预制菜行业龙头企业。2002年公司前身聪厨食品厂成立,2013年成立行业内第一个研发中心,2014年公司方便菜上架电商平台,2019年同双汇达成战略合作。公司目前主打湘菜食材,现有员工500余人,近1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旗下有“聪厨”、“食得迷”、“湘典”等知名品牌,涵盖酒店菜、家庭菜、西餐、团餐等品类。公司下游客户包括海底捞、蒙自源、华天、蒸浏记、华莱士等。

打造爆品梅菜扣肉,全国销售额约3-4亿。公司大单品梅干菜扣肉在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销量领先,公司以此为核心单品打响品牌,并在扣肉生产线上大力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已取得三项专利,同时建立无沙免洗梅干菜基地,成功打造梅菜扣肉爆品,此外,公司以梅菜扣肉为核心由点及面,逐渐推出香芋扣肉、乡里扣肉、黄豆梅菜扣肉等不同口味产品,同时根据不同需求推出梅菜扣肉王、小碗装等多个品类。

图片

湘菜大师助力产品研发,厨师培训拓展B端。中国烹饪大师、湘菜泰斗王墨泉挂帅为聪厨公司代言,多名湘菜名厨为公司研发口味进行把关。从产品的源头把控、生产过程到最后的跟踪、管控,都有多名厨师进行全程参与,切切实实地保证了产品的口味。同时公司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中式湘菜烹饪、湘点制作、湘菜餐饮服务等专业培训班,或特色服务定制班如浏阳蒸菜培训班、小龙虾技艺班、连锁酒店厨师进修班、乡村宴席厨师培训班等人才委托式培训服务,为B端餐饮提供贴身支持和服务。随着进修人员进入餐饮服务业,公司产品B端受众将持续提升,B端业务将迎来快速增长。

2、信良记:中餐标准化爆品供应链品牌

B2B半成品标准化食材供应商,切入小龙虾零售市场。信良记成立于2016年,由新辣道孵化,同年全资子公司亚洲美食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心拥有全国近百名烹饪美食大师、食品科学家等研发人员。公司初期主要为B端供应以水产品为主的速冻食材,包含鱼虾蟹贝等水产品和爆浆饮品,合作伙伴涵盖金百万、云海肴、全聚德、避风塘、鹿港小镇等,2019年正式涉足C端市场,以小龙虾为代表的2C业务在2020年一炮走红,全年销售额超1.1亿元。2020年开始发力预制食材超市领域,公司整体预计销售规模超10亿。

早期低SKU策略集中打造小龙虾爆品。公司早期SKU数目较少,策略是集中力量做好一两个爆品,利于后续涉足其他市场。公司着重打造单品小龙虾,相关产品先后登陆纽约时代广场、罗永浩直播间,并聘请刘涛代言。凭借疫情期间直播潮,公司2C业务在2020年一炮走红,小龙虾与信良记划上了等号,且已经成为天猫等平台该品类销量冠军。

图片

全方位打造标准化食材供应链体系。信良记主打以“爆品食材+秒冻锁鲜技术+冷链物流+合伙人模式”为一体的标准化食材供应链体系。通过收购成熟养殖加工厂的方式深入上游,目前公司养殖基地总面积超过20万亩,并有9家食品加工厂。而在冷链建设上,信良记在末端履约环节把2C订单转交给顺丰冷运,B端交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冷链仓则基本采用租赁形式,目前在全国布局了四、五十个仓,覆盖数万条运输路线。借助合伙人模式开拓区域,与下游冻品批发商、餐饮企业、互联网平台、冷链物流企业等展开合作,截至中物联冷链委2019年8月,公司营销网络已覆盖635个城市。

3、王家渡:低温预制肉制品的先行者

眉州东坡旗下企业,深耕预制菜十余年。王家渡成立于2008年,前身为眉州东坡旗下中央厨房子公司,2010年研发出国内首款麻辣香锅调味料,2016年推出国内首款低温午餐肉肠,公司深耕低温午餐肉多年,主打川味预制菜,在相关行业拥有绝对优势,在发展预制菜业务的同时致力实现餐辅料工业化,还提供川味调味料、复合调味酱等产品。2021年完成A轮融资,获得复星星元、番茄资本亿元投资。

目前公司渠道端餐饮与零售业务占比为6:4。餐饮端方面,目前与巴奴毛肚火锅、乐凯撒、比格披萨、真功夫、和府捞面、康师傅、潮界等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合作;在零售端,产品覆盖家乐福、永辉、沃尔玛、大润发、全家、罗森、7-11等数千家零售商超、便利店,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粉丝过百万。

图片

依托门店大厨资源,研发端高度还原门店味道。公司旗下产品均为眉州东坡门店明星菜品,由4000多名一线厨师一手研发,再由科研人员改造,每款产品超3000次试吃盲测、配方调整,历经七大核心过程点,最终标准化生产,味道与形态还原度高达99%以上。

十年磨一剑,将午餐肉研发做到极致。公司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改进午餐肉。历时8年,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持续迭代更新,公司将午餐肉打磨到极致,把午餐肉的口感提升到5A牛排般鲜嫩多汁。为提升品质,公司学习分子料理低温加工工艺。历时3年,多次反复测试,成功将低温工艺完美融入午餐肉肠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锁住新鲜,锁住营养,有效保持食材原本的营养价值。

由点到面,午餐肉带动低温肉制品业务。在肉制品行业,低温肉制品在欧美发达国家占比超过90%,而在中国目前占比不到40%,伴随国内的消费升级,更加美味、新鲜、营养的低温肉制品需求迅速增长,“低温”将是下一轮爆发点。公司凭借午餐肉的品牌声誉,陆续推出香肠、鸡肉肠等产品,持续加码低温肉制品领域。

(二)锚准渠道,快速引爆:蒸烩煮、绿进、味知香

1、蒸烩煮:外卖料理包成就龙头

冷冻料理包领导品牌,渠道遍及餐饮、团膳。蒸烩煮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较早进入料理包行业的企业之一,其创始人白金梁是拥有39年厨师经验来自台湾的著名大厨。公司厨师团队来自全国各地,对各菜系熟悉并确保出品正宗、一站式满足客户不同口味,现有产品超过1400种,客户涵盖了国内80%的机场咖啡厅及国内数十家餐饮连锁企业,及部分高铁动车、高速公路休息区、24小时便利店。据统计,蒸烩煮年营收已达17亿元。

持续扩建基地,加码团餐市场。14年公司在广州花都建设6000平方中央厨房,每天可生产数十万份调料包和配套便当,为近5000家餐厅,200家食品公司、酒店、机场、咖啡连锁和便利连锁店提供产品。21年肇庆基地投产后,计划年产快餐盒饭480万份(550克/份)及食品调理包0.5亿包,主要为肇庆高新区单位员工、学校师生等提供盒饭。

图片

2、绿进、亚明:专注酒店速冻菜肴

绿进食品于2004年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产品可分为菜肴制品、速冻食品和鱼糜制品,菜品品类超过50多个,其中速冻食品品类最多,旗下拥有“绿进”、“松板”、“绿烹”等多个子品牌,是酒店速冻菜肴龙头,2020年销售收入超过9亿元,市占率约为20%。

专注B端定制,以大单品大客户为核心。公司为各大酒店、各种宴会、连锁、团膳、餐饮等企业单位定制美食。公司有超过40个一级经销商,3000多个二级经销商,设有四大销售区域,福建大区为核心,另设有华东、华南、北方大区,将公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公司拥有4个工厂,拥有十万级GMP标准无菌净化生产车间,日产量百余吨,厦门和北京工厂产能分别达5/2万吨。

亚明食品是酒店速冻菜肴行业另一龙头。优势区域为广东、浙江、江苏,2020年销售额约为6亿元,毛利率为35%,净利润水平为15-20%,未来将积极拓展团餐、线上渠道,预计21年营收达10亿元左右。公司旗下有甄之味、亚明、明睿三个子品牌,对应不同系列产品。分渠道看,亚明经销商/餐饮连锁企业OEM定制/团餐/线上渠道占比为70%/15%/5%/10%,公司相应在全国设立10个工作站对渠道进行管控,按品类划分经销商细化渠道。目前亚明仅有一个工厂,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使用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

图片

3、味知香:C端领先加盟发力,新增产能有望打开空间

行业领先预制菜企业,业绩稳健增长。公司成立于2008年江苏苏州,主要经营半成品菜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品类包括肉禽类、水产类和其他类,菜品种类超过200个,核心品类50个。2020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为6.22/1.25亿元,近5年CAGR分别为21%/32%,肉禽类产品占比稳步提升,2020年达到70%,水产类产品占比逐年下降,其中肉禽类产品中以牛肉类产品占比最大,2020年收入为3.08亿元,占比达50%。

华东地区是主要市场,C端渠道仍为大头,依托加盟店扩张迅速。公司业务范围主要覆盖江浙沪区域,华东地区收入占比超过95%。分渠道看,公司使用双品牌布局BC渠道,味知香品牌产品布局在零售渠道,通过经销店和加盟店覆盖菜市场、农贸市场面向个人消费者,馔玉品牌产品布局批发渠道,面向酒店、餐厅和食堂等客户。零售渠道是公司收入主要来源,2020年收入4.25亿元,占比达70%,其中加盟店收入3.20亿元。公司加盟店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2020年达1117家,经销店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是加盟店盈利能力更优,大量经销店升级为加盟店,面向B端的批发渠道相对稳定。

图片

图片

(三)零售基因,互联网创新:盒马、蜀海

1、盒马:预制菜新零售引领者

盒马的自有品牌目前形成五大系列。分别是主打不卖隔夜菜的“日日鲜”;以全球供应链为依托、聚焦海鲜水产的“帝皇鲜”;主营粮油、干货、坚果等品类的“盒马牌”;主打有机健康食品的“零系列”以及主打短保冷鲜的熟食、面点和半成品的“盒马工坊”。

成立3R事业部,重点布局预制半成品菜。盒马2020年3月成立3R(即热即食即烹)事业部,盒马工坊成为3R工坊旗下品牌,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一日三餐解决方案,主要品类包括半成品菜、熟食产品和面点。盒马工坊SKU数量超过1300个,月销超过1亿元,占自有品牌整体销售的40%,是盒马最大的自有子品牌,半成品菜占比最大,年销售收入保持15%-20%的增长。盒马门店加速扩张,目前门店数量超过300家,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盒马工坊的半成品菜、熟食产品摆放于冷柜,即门店最引流的区域。

研发体系完善,产品创新能力强。盒马工坊具备成熟的产品研发流程,团队人数超过50人,1年内推出菜品超过千种,从产品策划到商品上架平均花费1.5-2个月。盒马工坊将各地特色菜品构成一张“全国美食大图”,七大地区独立运营,保持研发人员本地化,70%菜品跟着总公司走,30%菜品为符合当地口味的菜品,每月上新、下撤的菜品SKU数量大约在20-30个。菜品研发以“围绕一桌菜”为基础,扩大SKU数量,培养消费者习惯,同时推出“网红心智”差异化产品,打造了诸如盒马x喜茶青团和大闸蟹鲜肉月饼等网红爆款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消费者复购率。

供应链体系完善效率高,助力餐企零售融合。盒马具有成熟的B2C的销售网络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能够实现30分钟配送到家。此外拥有精准的用户数据的反馈系统,可以了解每种产品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段范围、购物习惯、复购可能性以及评价等,同时搭建平台实现与餐饮企业的高效快速对接,为餐企提供了一站式的新品研发与测试平台、销售解决方案和工具,并提供一整套的配套设施,包括流量扶持等。

图片

2、蜀海:平台型餐饮供应链入局预制菜

国内领先的平台型餐饮供应链。蜀海2007年开始独立于海底捞,成立于2011年6月,是集销售、研发、采购、生产、品保、仓储、运输、信息、金融为一体的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蜀海实现餐饮经营品类全覆盖,拥有SKU超万个。预制菜方面,公司储备了50+多人专职团队与客户联合开发特色菜品,目前已成功研发多款中餐半成品,包括中餐腌制调理品、半成品(ab包)、中餐酱料酱汁、卤制产品以及冷冻菜肴,具体包括鱼香肉丝、酸菜鱼、番茄鱼、麻辣花蛤、香辣虾等多款菜品。

B端客户积累众多,携手进军预制菜。蜀海已经服务超过千家连锁餐饮品牌,积累了诸如九毛九、很久以前、丰茂烤串等优质客户,同时蜀海与步步高签订合作协议,在净菜、预制菜工厂场景优化合作、前置仓物流的合作、商品联合采购和打造联合销售平台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目前公司通过自建/OEM代工形式覆盖半成品,整体代加工环节毛利率15%左右,部分预制菜毛利率接近30%,整体而言越接近终端,毛利率水平越高。

供应链全过程标准化,上下游深度整合。蜀海拥有22个城市冷链物流中心,仓储面积约28万平,目前配送覆盖超百个城市,日吞吐达到约千吨,此外还有食品加工中心、底料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羊肉加工厂等基地,全国日配车辆800趟次,其中85%产品采取日配,外协可调配社会车辆2000以上,公司整体满载率70%左右。至此蜀海完成对上游供应商集中采购,再通过自有的仓储系统和中央厨房系统,对产品进行分拣、加工,用户通过蜀海自有B2B平台下单采购的流程搭建。

图片

文章编选自“华创食饮”,作者欧阳予、彭俊霖;智通财经编辑:汪婕

相关标签:

智通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