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函中,金科透露了降债成果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杨宏彬 9.3w阅读 2022-07-21 19:25

  文/乐居财经 杨宏彬

  一周前,金科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关注函,关注内容主要是关于金科将拿出2020年净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员工持股计划的专项资金。

  这一行为引发深交所关注的原因在于,金科目前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压力,不久前才完成了债券的展期工作。5月30日,金科股份发布公告称,已与债权人协商一致,“20金科03”债券成功展期。

  在债券无法如期兑付的情况下,金科依然选择拿出2020年净利润的3.5%作为员工持股计划的专项资金,同时这一行为在董事会决议中,还遭到了董事刘静的反对。深交所便对金科员工持股计划的考量及种种细节提出了疑问。

  7月20日晚间,金科股份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在回答员工持股计划相关问题的同时,也将公司目前的债务及经营状况展示在了公众面前。

  暂缓员工持股计划

  金科的员工持股计划,始于3年前。2019年5月20日及6月6日,金科董事会会议及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草案。该计划规定,若金科2019 年、2020 年、2021 年、2022 年中任一年度的归母净利润,较2018年增长符合或超过规定的增长率,则该考核年度的下一年度按该考核年度净利润的3.5%提取专项基金。

  根据金科规定的目标值,2019年公司净利润需增长30%以上便可激活员工持股计划。而2019年金科净利润达56.76亿元,同比增长46%,达成目标。所以金科提取3.5%的净利润值也就是1.99亿元作为二期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而金科2020年年度净利润为70.3亿元,较2018年增长80.91%,同样达到目标值,所以金科将拿出2.46亿元作为三期持股计划资金来源。

  按照金科的回答,公司已按照《员工持股计划》的规定于 2021 年提取了上述专项基金。但由于种种原因,金科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实施2020年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

  金科表示,三期持股计划是公司激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当前行业处于深度调整、员工团队可能面临不稳定的背景下,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公司凝聚人心。

  此外,金科在一年前曾决定,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使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部分股份,回购金额在5亿元-10亿元之间,回购时间12个月。回购的股份拟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若金科股份未能实施,回购的股份将依法予以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之后金科于2021年的7月、8月、9月、11月有过回购股份的动作,回购数量4,270万股,金额约1.9亿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80%,并未完成股票回购计划。金科称,受到行业调控、市场低迷及自身现金流等因素影响,为合理安排有限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和维持生产经营,因而不再回购股票。

  同时,金科在回复函中表示,回购的股份也并未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态势另行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降债135.74亿元

  因为深交所的关注,金科将公司目前的债务状况也公之于众。

  截止2022年7月14日,金科合并报表范围内总有息负债规模为 670.36 亿元,较2021 年末减少135.74亿元,降债成果显著。

  从债务期限来看,金科股份一年内(2022年7月14日至2023年7月14日)到期债务最多,为364.92亿元,占比总有息负债的54.44%。一至两年内到期债务为190.53亿元,占比总有息负债的28.42%,两年以上到期的债务最少,为114.91亿元。

  从债务种类来看,金科有息负债包含银行贷款、非银行贷款、债券三个种类。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在三类融资中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113.11亿元、132.86 亿元、118.95 亿元。

  根据金科一季报显示,公司所持的货币资金为218.82亿元,偿还一年内到期债务有所压力。对此,金科在回复函中也给出解决方案。针对银行及非银贷款,金科将与各合作金融机构争取新增融资投放置换部分存量融资,协商调整存量融资还款节奏和期限。

  对于债券融资,金科已经争取到了相应的展期。目前已经完成公司债券“20 金科 03”、“19 金科 01”和超短期融资券“21 金科地产 SCP003”的展期工作,针对后续即将到期或具有回售选择权的债券类融资,金科将压实偿债主体责任,积极与持有人进行沟通。

  2021 年末,金科的土地储备面积超 6,591万平米(不含已售面积),在建面积达 6,096万平米,其中主要为住宅业态,全国在建项目约 400个。公司合并报表归母净资产规模约 389 亿元,合同负债金额(预收购房款)约 1,246 亿元。

相关标签:

债券 地产K线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