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安科尴尬IPO,骨干员工们却自立门户了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魏薇 12.7w阅读 2023-02-08 18:28

  文/乐居财经 魏薇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器械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这块市场多年以来一直被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医疗巨头所占据。近年来,我国企业正在试图赶超。国内多家医疗影像设备企业先后开启IPO进程,包括东软医疗、联影医疗、明峰医疗、朗视仪器等。

  去年6月,深圳安科提交的IPO申请已获批受理,但因保荐人招商证券因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深圳安科的上市进程被迫中止。今年1月底,深圳安科再次闯关深交所创业板。

  业内流传过一句话:中国医械发展史,绕不开深圳医械;深圳医械发展史,绕不开安科。由此可见深圳安科曾经的地位之高。

  作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及微创治疗设备的企业之一,深圳安科在业界曾有“黄埔军校”之称。早年间,其曾与万东医疗、东软医疗一起并称中国医疗器械三巨头。

  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深圳安科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我国首台MRI(核磁共振成像)、首台螺旋CT、首台移动式CT、首台乳腺X线机、首台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等。

  1989年,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MRI研发生产能力的国家。

  此后的10余年间,深圳安科颇有“坐吃山空”的意味,懈怠管理和研发,走上了下坡路。昔日荣光不再,2005年年初,安科原大股东中科健曝出15亿元亏空,并抛售其所持的安科44.645%股权,深圳思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交易价款3088.6万元。2007年,安科管理层大换血,重新恢复经营。

  不进则退,想在短时间内弥补曾经掉下的队,是不现实的。在股份改制之前,深圳安科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黯淡。

  深圳安科此次拟募集资金7.02亿元,用于投资安科松山湖医疗设备建设、安科研发中心升级建设等项目,其中1.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多位骨干员工自立门户

  2008年,深圳思杰将股份出让给重庆安科医疗器械公司;2012年,重庆安科退出,并将股份转手给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南京丰盛退出安科的股东行列。

  2017年,安科通过股份改制实现管理层与技术骨干控股。随后,现任董事长朱黎明正式上位。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深圳安科共有41位股东,股权穿透后持股人数一共是107名主体。其中,员工持股平台多达10家,合计持股19.36%。

  朱黎明是公司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12.67%股份,第二大股东麦星灏旻持有8.35%股份,第三大股东江苏民投持有7.23%股份。上述股东所持股权比例均不足30%,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尚不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司无控股股东。

  据公开资料,朱黎明在深圳安科已任职多年。从1994年11月至今,他历任安科MRI 部工程师、西南区经理、西部大区经理、MRI 部营销总监、MRI 部产品总监、营销副总裁、副总裁、常务副总裁,以及董事长、总经理。

  朱黎明直接持有公司12.67%股份之外,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深圳影实、深圳影新、深圳影信、深圳影拓、深圳影创控制公司 9.34%股份的表决权,通过接受曲远文、葛立坤、周遗平、陈家平、何勇及员工持股平台南京影宁、南京影邺、南京影诚、南京影康、南京影元所持公司股份的表决权委托控制公司16.15%股份的表决权,朱黎明合计控制公司38.16%股份的表决权。

  安科设立员工持股与此前的一场危机脱不开关系。2007年,深圳安科陷入资金困境,大量员工离开,人才流失一度非常严重。部分骨干员工在离开后自立门户,例如迈瑞医疗的创始人李西廷、徐航;理邦仪器的创始人祖幼冬、张浩;宝莱特的创始人燕金元;微点生物的创始人严萍宜等。目前深圳安科的董事与高管,大部分是2021年前后重新上任的。

  深圳安科表示:“设立上述员工持股平台可以使公司骨干员工通过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方式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有利于增强公司凝聚力、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公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有利于兼顾员工与公司长远利益,为公司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政府补贴贡献近半净利润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深圳安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23亿元、5.59亿元、6.82亿元、3.1亿元,同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565.18万元、4067.01万元、7730.47万元、4760.4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237.64万元、3151.88万元、4959.53万元和1399.7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安科各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3727.45万元、4333.35万元、4575.95万元和2075.72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较高。若未来政府相关补贴政策或深圳安科自身经营业务发生变化,导致深圳安科不能持续获得政府补助,将一定程度影响其利润水平。

  从业务来看,CT与MRI业务占了深圳安科主营业务的八成。报告期内,CT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6.62%、59.89%、67.50%、63.84%;MRI实现营收1.55亿元、1.31亿元、1.21亿元,占总营收的37.07%、23.64%、18.07%、18.25%。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CT市场得以爆发,这一年深圳安科推出了车载CT和方舱CT,使CT产品的销售额大涨,实现扭亏为盈,但尚未覆盖前期累计亏损,最近一期末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况。

  截至2022年6月末,深圳安科合并及母公司均存在金额较大的累计未弥补亏损,合并及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余额分别为-1.36亿元和-6045.52万元。

  对此,深圳安科解释,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具有新产品市场推广时间长、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高层次人才密集等特征。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前期新产品研发和营销投入较大,但前期整体收入规模较低、产品盈利能力较弱、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导致公司出现亏损。

  乐居财经《穿透IPO》发现,早在2000年,深圳安科的前身安科有限的未分配利润已达-3321.58万元。

  当年,深圳安科净资产中仅剩余部分51.51元计入资本公积。当时,深圳安科用了同样的话术进行解释:未分配利润为负系因股改前公司经营投入较大,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前期产品收入不能覆盖同期开支所致。

  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2倍

  医学影像属于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的产业,而医学影像设备同时也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对研发有着较高要求。

  报告期内,深圳安科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10631.37万元 、10930.68万元、12171.63万元和5587.7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5.15%、19.56%、17.85%和18.04%;期内对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765.57万元、4078万元、5751.5万元和2697.4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25%、7.3%、8.44%和8.71%。可以看到的是,深圳安科销售费用的支出一直远远高于研发费用。

  在招股书中,深圳安科将联影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明峰医疗四家公司作为同行可比公司。相比之下,深圳安科的销售费用率高于除明峰医疗外的其他三家公司,研发费用率整体处于同行业公司中间水平,其中在2020年的研发费用率在5家公司中垫底,2021年位列倒数第二。

  从人员构成来看,截至去年6月末,深圳安科的研发人员共178人,占员工总人数的25.00%,而销售人员有341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7.89%,接近一半。

  在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深圳安科说明2020年研发费用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否存在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情形。

  对此,安科方面回复称主要系2020年多个研发项目处于资本化阶段,部分研发项目人员薪酬计入资本化支出,导致资本化研发支出增加、费用化研发支出相对减少。对于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调节利润这一行为,安科给予了否定回答。

  报告期内,深圳安科的资本化研发投入分别为1441.61万元、2722.56万元、1339.73万元和1237.61万元,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为30.3%、66.76%、23.29%和45.9%。

  坏账计提超过净利润总和

  从销售模式上来看,深圳安科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在报告期内,深圳安科经历了由以直销为主向以经销为主的转变。

  期内,深圳安科直销模式销售收入分别为2.38亿元、2.14亿元、2.09亿元和1.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6.97%、38.55%、30.98%和36.73%,两项数据均呈连续下降趋势;而经销模式销售收入增长明显,同期分别为1.80亿元、3.40亿元、4.65亿元和1.9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3.03%、61.45%、69.02%和63.27%。

  与此同时,深圳安科的应收账款金额也在加大。报告期各期末,其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长期应收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35亿元、2.95亿元、2.9亿元和2.82亿元,已计提坏账损失金额分别为4356.2万元、5467.20 万元、5135.03万元和4623.66万元,坏账损失金额累计近2亿元,已超过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之和。

  深圳安科在招股书中直言,公司市场开拓初期的部分民营医院客户资金实力较弱,存在无法全额或及时偿还款项的情形。若未来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存在大额应收款项无法回收的风险,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标签:

预审IPO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