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好城事】再见!这些消失的上海地标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 4860阅读 2019-07-09 10:02

  提到上海,很多人脑海中会自动响起那首《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一座座高耸的摩登大厦、一条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一家家走在潮流前沿的品牌店、不计其数的网红打卡地标等等,道不尽这座大都市的时尚与繁华。

  而随着魔都的发展变迁,在时尚与繁华的背后,一些老上海记忆也在逐渐消失。那些承载整个童年的上海味道,那些街头小巷中的老行当,那些在过去时光中名声大噪的老地标,你还记得多少?>>看更多长三角精彩资讯

【我的美好城事】再见!这些消失的上海地标

  上海电视塔——曾经的上海第一高

  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方明珠,却不知道上海曾有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

  上海电视台发射塔于1972年9月25日安装成功,1974年12月26日正式启用,塔高210米。

  当年的电视台发射塔就是上海的埃菲尔,什么重要的贵宾来都要上去看看上海全城的景色。当年的票券时代,每张布票上印的便是它。

  然而在1993年,总高468米的东方明珠建成后,老上海电视塔也于1998年7月被拆除。72年到93年,长达21年的上海第一高就此落下了帷幕。

 虹口大戏院

  虹口大戏院创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创建者是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这是上海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开放营业的电影院。最初为在溜冰场上用铁皮塔建的一座仅能容250人的简易房子,俗称“铁房子”,后来改名为虹口大戏院,最后因海宁路拓宽就被拆除了。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虹口大剧院改组为国产遗址馆。2006年1月5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虹口大戏院遗址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同时在原址海宁路乍浦路口绿地设立“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

  百年菜场“唐家湾”

  菜市场,无论规模大小,上海话里一般称作“小菜场”。上海最早的小菜场,据说就是1865年开业于法租界宁海东路的菜市场。

  资料显示,出上海县城西门,往西是一个被水道小河包围起来的地块,称为唐家湾。1903年,在这里开出一个菜场,便是唐家湾菜市场的前身。市场再往西是法租界,夹在老城厢和“高大上”中间的唐家湾菜场吸引了各色人等的光顾,靠近河边,也让各种货物得以方便进出,菜场名气大了起来,成为这一带最有名的集市。

  百年来,唐家湾周边的水道河流早已填平筑路,租界岁月也已进入古籍,只有唐家湾菜场,成为该地最后的历史地标。

  人山人海,万货齐全,让唐家湾菜场战胜周边其他菜场的法宝就是——便宜。唐家湾菜价的“便宜”远近闻名,租金便宜,菜价便宜,同样品质的菜,要比市中心其他地方便宜近三成,有的甚至一半,很多市民坐着超市的免费班车来这扫货。

  2017年2月23日,是在唐家湾菜场摊主们最后一次在这卖菜,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在告示着这家沪上百年菜场的关拆。

  2017年2月24日,上海最具人气唐家湾菜市场,百年历史宣布终结,用于商业住宅开发。

  “太平桥”

  新天地所在地原是太平桥旧区,此地的“太平桥美食街”藏龙卧虎,是老卢湾人耳熟能详的。“在‘雅蒙剧场’看戏,出来在顺昌路逛吃逛吃,旁边自忠路菜场虽然脏乱差,但人流也是熙熙攘攘。多少老底子上海囡囡的童年,都是在太平桥头的炉火和蒸汽中长大。

  1996年5月,香港瑞安集团与原卢湾区政府签署了《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开启太平桥项目的建设。

  新兴地标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此再无“太平桥”。

  2001年6月,上海新天地竣工。据黄浦区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新天地坐落在上海市中心,位于淮海中路南侧,东至黄陂南路,西到马当路,北沿太仓路,南接自忠路,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改造后的新天地以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分为南里、北里两个地块,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建筑为辅;北里保留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相毗邻的石库门建筑,延续历史文脉。

  2016年,新天地被《福布斯》评为“全球20大文化地标”之一。

 亚洲第一弯

  华美的弧形是上海人儿时的“外滩最佳观景点”。

  作为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一部分的“亚洲第一弯”高架工程于1996年12月建成使用,建造时,解决外滩中山东一路的交通需求,才是它的主要目的,但由于中山东一路的下行弯道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不知觉 中,造就了一道上海滩最酷的风景。据说因“亚洲第一弯”的景色太美,司机们经过时为饱“眼福”,会情不自禁放慢车速,致使这个下匝道经常出现拥堵。

  后来,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存在十来年的“亚洲第一弯”就消失了。

  东台路古玩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记载,东台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当时名为泰山路。光绪三十二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名改名安纳金路(Rue Hennequin)。民国32年1943年以江苏东台改今名。东台路在上海卢湾区东北部,近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

  解放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东台路沿路均为住宅。1985年5月,东台路旁的浏河路被辟为综合市场,经营服装、小百货。东台路受其影响,形成花鸟市场,后渐冷落。1986年春,隔着西藏南路对面的会稽路自发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地摊文物市场。

  1988年,在市文管会、市工商局与市公安局等部门的主办下,将会稽市场上的古玩个体商贩引进冷落的东台路花鸟市场,并在此创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成为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为上海第一个属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许可经营民国元年以后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碑拓、图书、文献资料、织绣、邮票、货币、工艺美术品等文物监管范围内的旧工艺品。这便是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的形成之始。 

  喜欢古玩的老上海人,总喜欢抽空上那去逛逛。说不定看中哪件喜欢的,就摆放在家中装点一番。2015年5月31日,是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营业的最后一天,当时不少人听到消息后,前往记录具有30年繁华的市场最后时刻。

 宛平剧场

  建成于1988年的宛平剧场承载着一代上海人的文化记忆。欧美建筑风格、圆弧型楼梯、环形休息大厅,建成后作为影剧院;2006年修葺后成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

  因原宛平剧场体量有限,无法满足目前的演出需求,2015年5月,经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用城市更新的方式,宛平剧场在原址上推倒重建一座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质的专业戏曲剧场,预计将于2019年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营,未来或成为徐汇文化新地标。

  与城市变迁相伴的,是地标的更迭。一个个新地标猛然崛起背后必然是一座座老地标悄然离去!再见,这些消失的上海地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长三角更多精彩资讯~

1

1

来源:乐居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