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8月份央行金融数据中“8月新增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大降6000亿元;新增非银存款11800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引发市场对居民“存款搬家”的热议。尽管存款是否真“搬家”存在分歧,但受存款利率下降、权益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资管产品因相对存款较高的收益,吸引力逐渐上升。这一资产配置趋势在上市公司理财偏好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记者统计连续5年上市公司理财数据发现,从整体规模来看,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包括购买存款以及各类理财产品在内)呈下降趋势。截至9月17日,最近一年的认购金额合计1.10万亿元,较2022年的1.49万亿元高点下降了26.17%,降幅超四分之一。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这主要源于对资金空转的严控,银行结构性存款额度存在管控要求。
不过,从近三年数据看,现金类产品占比虽最大,超70%,但呈明显下滑趋势;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等产品占比则不断上涨,最近一年占比分别为9.93%、6.87%和2.07%。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理财相关公告。9月18日,华润三九医药拟使用不超过100亿元自有资金投资银行及其下属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天士力医药将使用不超过30亿元人民币购买银行及其下属理财子公司中低风险收益型理财产品。记者梳理公告发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资金多为自有资金,购买产品多为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期限一般在6月到1年左右。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主要有获取稳定收益和保证一定流动性的需求。一位科技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早期初创企业对投资理财需求不大,资金多用于自身经营;发展稳定出现资金沉淀后,会与合作银行沟通购买理财产品,且对产品选择谨慎,风险偏好低。一位银行理财公司负责人称,今年对公理财爆发,因存款利率下行、企业盈利压力增大,资金保值增值需求更强,且权益回暖及其他资产收益表现有吸引力,银行理财重回对公客户视野,长远来看,对公理财规模有望稳健增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上市公司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等产品配置占比持续提升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宏观流动性持续宽松,企业持有大量现金“机会成本”上升,存款利率走低,传统存款难以满足资金保值增值需求,资金闲置还会拖累财务表现和股东回报率;二是“资管新规”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多样化发展,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净值波动可控,收益率和灵活性更高,券商资管、信托产品可个性化定制,丰富配置选择;三是上市公司重视优化资金结构、提升资产回报效率,灵活的理财配置能提升收益,也可应对流动性风险和抓住战略机遇。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尤其是手工补息被禁止后,银行理财性价比凸显。普益标准9月16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9日,全国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1.32%;固收类产品过去三个月投资收益为0.50%,较上月下降5BP;过去六个月投资收益为1.12%,较上月上升6BP。各期限固收类产品过去六个月投资收益均高于同期限存款产品。
在上市公司投资的存款类产品中,结构性存款占比最高,截至9月17日近一年投资规模为6811.17亿元,虽占全部投资超六成,但同比下滑约1000亿元。明明认为,当前结构性存款基本为真结存,若挂钩期权方向与实际偏离较大,最终兑付收益可能趋近于0,对企业客户吸引力减弱。上市公司在稳健基础上开始逐步寻求更高收益,部分民营资本已开始尝试含权类理财产品。
从企业盈利端看,由于利润重回增长,上市公司用于理财的资金总规模有望修复。2022 - 2024年全部A股上市企业净利润连年下滑,今年上半年盈利同比回升,2025上半年全部上市A股企业净利润为3.21万亿元,同比上升2.23%。
对于对公财富市场,一些资管机构已积极布局。建信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会定期在公众号发布对公理财产品推荐。2021 - 2023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叠加债市波动,上市公司投资理财规模下降,银行理财尤甚,2023年几乎腰斩。但随着净值化发展、市场接受度提升以及银行理财公司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增强,上市公司配置理财规模开始缓慢回升。
银行行业对对公客户财富需求有了进一步认知。一位合资理财子负责人表示,企业对报价、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高,理财子一般提供封闭式定期产品,赢取对公理财市场考验理财子和母行渠道的协同能力。曾刚建议资管机构深耕机构客户需求,提升产品定制化、灵活性和透明度;强化客户服务体系;提升风控能力,以把握上市公司理财市场发展趋势,夯实自身竞争力。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