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观|新能源渐进式转型,“煤电丝毫不能停”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星岛环球网 1835阅读 2025-09-19 14:00

《星岛》记者周昊 见习记者屈慧 深圳报道

9月17日,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发言,探讨中国在能源转型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月17日,以“能源+AI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

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需求压力大、供给制约多、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而应对这些挑战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28.2%,煤炭消费占全球55.8%,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达31%,绿色转型压力巨大。而能源需求还在持续攀升,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约10万亿千瓦时,预计到“十五五”末(2030年)将增至13万亿千瓦时。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需新增3万亿千瓦时供电能力。新增供电从哪来?近年来的主流发展路线都是向新能源要电。

但一个显著的问题在于,增加了容量不等于增加了电量,增加了电量不等于增加了可靠供给电量。新能源始终面临“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对气候的抗冲击力差,过度依赖也会带来供电风险。

相关信息显示,2023年12月,我国华北地区降温降雪期间1.5亿千瓦光伏装机全天最大出力仅410万千瓦;而2024年8月高温天气时,全网1.3亿千瓦风电最大出力仅776万千瓦。

与会不少专家认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趋势,但也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也在大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着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而面向“十五五”,则要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为能源发展的重点内容,为了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可靠韧性,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电丝毫不能停”。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划,未来五年,中国煤电仍旧呈现出增长态势,并且会同步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生物质发电、抽蓄、气电等能源。但整体从占比来看,五年后的愿景仍然是新能源占比提高,煤电占比下降。

根据我国远景规划,到2060年实现风电光伏装机量超过50亿千瓦,届时煤电占比将大幅下降,才能真正构建起安全可靠、韧性灵活、可控性显著提升的新型能源生产供给体系。

能源转型显成效

大会现场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三大核心成就:建成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绿色、安全、充裕的能源体系;能源技术装备系统水平全球领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构建了能源治理体系。

比如在传统能源领域,我国能源技术创新持续突破,自主研制的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太行110”已迈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比如在化石能源方面,与2000年相比,当前我国度电煤耗已下降到90g;比如在新能源领域,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更是输出海外,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占有优势地位。

伍德麦肯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Top12中,中国光伏企业占据9席;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亦显示,2024年全球Top10风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在能源利用方面,国内能源转型成果也渐显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3.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而十年前该数字为66.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8.6%,上升2.2个百分点,十年前该数字为16.9%。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化石能源。

AI赋能,实现高效智慧用电

当前,AI 技术正加速迭代并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能源行业亦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借力智能化手段优化电力调度、实现资源高效节约。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九大行动方案,其中就提到了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大会上表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颠覆性的技术有希望在新能源领域里诞生和发展,特别是氢能、储能等领域,“未来将以绿色为基础,是高效智慧的用电,而没有AI的赋能,这样的场景难以实现。”

深圳能源集团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成在接受《星岛》采访时也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深度渗透,数据处理将更趋深入、精准。” 

比如深圳能源集团去年与华为合作成立了能源行业第一个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气象预测与功率预测模型开展攻关。

王成介绍称,项目团队推出了基于气象大模型的新能源功率预测平台,融合AI气象算法,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实现风电、光伏发电分钟级预测精度。经实际生产运营测试显示,该系统气象预测准确率提升15%,风电发电功率预测准确率提高10%,大大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经济效益。

王成认为,无论是线下的检测场景,还是线上的分析计算环节,人工智能都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有望助力能源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来源:星岛环球网

相关标签:

港股动态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