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信建投刘成:中资券商在港已从“参与者”成长为“主力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209阅读 2025-09-19 20:06

中信建投(601066)董事长刘成近日判断:“中资券商在香港已从‘参与者’成长为‘主力军’。”

这并非一句场面话,2025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量质齐升、A+H协同提速、内地资金南下创纪录,而在多起标志性IPO与再融资项目中,头部中资券商既是组织者也是基础流动性的营造者。

港股“舞台”回来了

2025年上半年,香港以42宗IPO、募资约1071亿港元重回全球IPO募资榜首;截至8月,港交所披露全年IPO募资1345亿港元、总股本融资3688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579%和322%。

从结构来看,A+H项目速度加快,“新经济/专精特新”占比提升。2025年上半年72%募资来自A+H项目,同时亦有专科科技公司18C与TECH通道等规则优化落地,缩短过会节奏、扩大可上市的产业覆盖面。

在资金面上,内地资金通过互联互通南下创历史新高,年内净买入已逾1万亿港元,显著超过2024年全年,大幅改善了港股定价与流动性生态。

交易与融资两端“底座”的同时抬升,外加规则优化,为中资券商成为“主力军”提供了客观土壤。

头部券商海外业务成绩单

从业绩表现来看,头部券商均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优异成绩。

2025年上半年,中信建投参与并完成港股IPO3单、合计募资429.26亿港元;中信建投国际机构客户数489家,上半年机构客户股票交易量504.52亿港元;固定收益债券交易量629亿港元,同比增长23.58%。另外,境内主经纪与托管运营规模继续做大,托管及运营服务总规模逾1.08万亿元人民币。中信建投的香港业务实现了“投行+交易+研究+财富/托管”的全链条布局。

另外,头部券商还在上半年把持多宗“含金量”极高的港股项目席位,比如中信建投5月协同完成宁德时代在港上市,定价与体量双创年内纪录,成为2025年推动港股回到全球募资榜首的关键样本;再比如中信证券(600030)又于三季度作为联席保荐参与紫金矿业分拆“紫金黄金”的拟募资32亿美元IPO。

而合并后的国泰海通(601211),则通过其核心离岸平台国泰君安国际(GTJAI)交出“创纪录”的中期答卷:上半年收入同比增30%至约28.25亿港元、净利同比增182%至约5.5亿港元,香港股票佣金收入同比大增131%,投行承销费同比增85%,在配售项目数量、市占与中资发行人离岸债主承等维度名列市场前列,同时在港交所场内衍生品成交上位居中资券商第一,形成“投行—经纪—FICC—衍生品”多线共振。

边界与挑战

坐上港股“主力军”位置后,中资券商们所要面对的新边界与考验也随之显现。

其一是对于海外长期资金的争夺仍面对挑战,相比之下,国际大行在全球客户覆盖与定价影响力上仍占优势,中资券商需要在研究和信息服务上更“国际化”,同时在账簿管理、稳定价格与跨区合规上持续补课,才能吸引稳定的境外长线资金。

其二是更加严格的监管与风控要求,发行与配售透明度、做市与衍生品交易的稳价责任、产品适配与销售边界、跨境数据与反洗钱等,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带来罚单与声誉冲击,因此中资券商的风控与运营能力要跟上“高周转”。

其三是资金和成本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利率与汇率波动抬升融资与对冲成本,南向资金占比高在行情波动时易放大价格起伏,一级与二级市场联动的运作难度提高。

总体而言,中资券商已掌握更多项目与交易机会,但要把“席位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影响力,仍需在客户结构、合规能力与运营体系上持续补课、做厚底盘。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