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长时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同时,也对电网安全性与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9月19日,在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IDEE 2025)期间,由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联合主办的“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与城市韧性提升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与会专家指出,全钒液流电池凭借长寿命、高安全性和容量无衰减等优势,正成为城市侧储能的理想路径。结合AI、大数据与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这一“电库”方案有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提速,为城市能源韧性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使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显著增强。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占全球40%以上,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仍需部署高达46太瓦时的储能容量,长时储能缺口巨大。
电力系统存在峰谷差巨大的问题,现有电网大部分时间超过一半的输电能力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若不能有效利用这一潜力,电网扩建和运行成本将持续攀升。因此,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背景下,建设安全又经济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球能源界核心议题。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储能市场主流技术,在短周期场景应用广泛,但在长时储能方面短板明显,循环寿命普遍在2000次左右,2至3年后性能显著衰减,长期深度充放电加速老化,且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大规模应用问题会被放大。而全钒液流电池循环寿命超2万次、寿命超20年、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容量无衰减和功率容量独立配置,被视为长时储能理想技术路线。
IEEE电力与能源分会候任主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主任钟志勇强调,城市用户侧长时储能是盘活闲置电网资产、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关键。其团队提出“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方案,以包含五省市的输电网络为例开展仿真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能显著减少新建输电线路需求,即便计入储能投资,总成本仍下降17%,还能有效消除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停电风险,使弃风弃光成本降低近40%。
钟志勇表示,在城市用户侧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建设,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满足峰值负荷需求,低谷时存储清洁能源,提升整体利用效率。从长远看,全钒液流电池应用将推动城市能源系统从“被动承载”向“主动调节”转变,使电网具备自适应能力,为建设高韧性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基础。
在论坛上,多位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全钒液流电池应用价值,并探讨AI如何加速其规模化落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安布里什·钱德拉、中国建研院防火研究所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汪茂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技术总监陈晰、墨尔本大学教授皮耶尔路易吉·曼卡雷拉等嘉宾,分别从微电网构建、储能安全、人工智能调度以及虚拟电厂应用等方面交流,一致认为全钒液流电池在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的优势,使其成为支撑城市能源韧性的重要基石。
汪茂海团队与奥特迅、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备受关注。该系统基于奥特迅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十年真实运营数据打造,可实现“边充边检”,仅需10分钟充电数据,故障检测准确率超96%,目前已在奥特迅充电网率先试点,有望为行业安全标准制定提供实证样本。
钟志勇团队与奥特迅正在探索利用AI优化全钒液流电池运行,将深度学习、专家知识与数字孪生相结合,使储能系统能实时感知状态,对能量调度、电解液流量和电堆温度进行智能控制,提升效率和可靠性。这意味着全钒液流电池正从“硬件储能”走向“智能储能”,成为电网智慧化升级重要组成部分。
圆桌讨论中,“如果未来城市有一个‘电库’,能提前储存5%-10%年用电量,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成为焦点议题。专家认为,这样的“电库”能缓解峰值压力、减少停电风险,通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用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特性使其成为实现这一构想的理想工具。
随着奥特迅柔性充电网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进一步推广,以及AI、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我国充电与储能基础设施体系有望进入“高效、安全、集约”新阶段。正如论坛专家总结,储能的价值不仅在于“存电”,更在于通过AI加持,实现对能源系统的智慧管理,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韧性支撑。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