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当前,中央企业正深入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在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等全方位发力,推动从“盆景式”试点落地到“雨林式”规模应用,但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制约,需进一步展开长周期规划探索发力。
2024 年以来,国资委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 +”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目前已在能源、制造、通信等 16 个重点行业打造了 800 多个应用场景;成立 3 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 1000 个;通信运营商建成 4 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AI +”行动实施前增长超 2 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基本具备全模态、复杂推理及智能体构建能力并加快应用。
在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首批 40 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建设“国资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库”。中国移动“公有云全流程 AI + 处置亿级云端威胁”场景,实现安全运营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节省人工成本超千万;国家电网“电力输变电设备智能巡检与作业处置”场景,故障智能研判和快速处理效率提升 50%;中国中车围绕“AI + 装备制造业”打造多个场景,高速动车组气动阻力仿真场景计算效率大幅提升。
不过,央企业务场景多为定制化需求,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存在四大制约。一是技术与产业融合难,通用大模型支持企业垂类大模型构建能力待加强,模型与复杂业务场景适配性不足,供需存在“鸿沟”;二是部署成本高,传统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难度大,产业级人工智能应用部署复杂、资金投入大;三是“供数”“用数”障碍多,中央企业面临数据治理不完善、共建标准缺失、安全存挑战等问题,高质量数据供给和流通共享不足;四是人才结构有短板,各行业普遍缺少“既懂业务、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受访人士认为,未来央企应开展围绕“AI +”的长周期规划。一是支持央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共建行业大模型,打造前沿场景标杆应用案例;二是强化国家级平台与资源统筹,推动各方共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供需协同和产学研联动;三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央国企先行先试,建立完备的高质量数据集;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政策,建立符合 AI 行业特点的评价和激励体系。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