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期,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显著提速。9月5日19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将三颗卫星发射升空,由北京邮电大学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的雏形正式进入太空。9月16日9时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其中一颗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由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承担研制,该公司已累计成功发射35颗自主研制的卫星。
据中航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以来,星网“国网星座”已展开批量组网发射,截至2025年8月底已成功发射3颗高轨、10组低轨组网卫星,2025年7月以来,更是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6次高频组网发射。商业组网卫星“千帆星座”也实现了5次一箭18星的发射,卫星发射总数量达到了90颗,加之“鸿鹄三号”等一系列相继披露的卫星发射计划,我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期。
卫星互联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和低轨化的“四化”发展趋势,应用场景广阔,除传统的船载通信、机载通信和应急通信领域外,新兴的低空经济、电力巡检、生态检测、远海测试、垂直工业场景等领域的应用也在加速拓展。
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支持政策与牌照发放也在加速推进。8月27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设备进网等许可审批工作。9月8日,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将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中国电信早在2023年9月8日就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截至目前,华为、荣耀等7家手机厂商已累计推出36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手机,销量超2300万台。
国信证券表示,政策支持与牌照发放的叠加效应,正在重构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国家队主导重大工程,保障了频轨资源安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为大规模组网提供了支撑。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既确保了国家战略安全,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为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布局。吉大正元为产业链相关厂商提供密码和数据安全相关产品;海格通信是特殊机构市场地面终端的主流供应商和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天通卫星通信系统与国家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华力创通掌握“卫星通信 + 卫星导航”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起“芯片 + 模块 + 终端 + 平台 + 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格局;信科移动聚焦空天地一体移动通信领域,提供相关网络设备产品及解决方案;普天科技将卫星互联网与卫星数据通信业务作为重点布局方向,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
不过,业界认为卫星互联网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技术复杂,星间链路与星上处理算力不足,频谱资源紧张,终端设备器件成本和性能存在瓶颈,在轨智能调度与自适应资源分配工程化落地难度高;产业层面,供应链不稳定,测试验证体系与量产工艺不完善;生态层面,行业标准与接口不统一,频轨资源国际协调困难,政策监管框架与频谱共享规则需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不足,商业模式未充分验证,资本投入与专业人才储备需加强。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韶辉表示,我国卫星互联网面临技术、产业与生态发展的多方面难题。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CTO周伟敏称,我国低轨移动通信卫星的批量化生产面临系统性挑战,需要多方合力综合应对。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认为,卫星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在于构建可达到6G通信目标的泛在和智能化天基信息网络,星载高性能的相控阵天线、星上大能源和星载柔性数字载荷是关键技术难点。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