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自动喷灌机旋转划出银色水线,苜蓿地上空鸟儿盘旋,光伏板下鸡羊成群。若不是远处的沙丘,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景象。土生土长的和田洛浦人第热伊汗古丽·图逊尼亚孜感慨,以前这里被认为是“死亡之海”,啥都种不了。随着2023年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落地,她应聘成为保洁员,见证了清洁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的绿色变革在新疆这片广袤热土上塑造新“风光”。
扎根新疆十六载,中广核累计投资超340亿元、纳税超21亿元,在运在建容量超1000万千瓦,累计为新疆电网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
“风光”无限,产业蓬勃兴起
今年7月刚入职的运维检修员谢文国,每天清晨开完早会操作无人机升空做全域巡检,再在地面逐块用红外复核,晚上参加站里的“青年夜校”。曾经他回家路上远远一瞥的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如今在他脑海里愈发具体生动。
故事始于2023年,三大标志性战役号角吹响。6月8日,中广核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南疆建设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次年1月,和田洛浦县2.2万亩沙地上的宏大工程拉开序幕,3月场地平整,4月管线水路施工,5月种植,10月光伏项目开工。
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负责人杨健介绍,洛浦50万光伏项目总装机50万千瓦,铺设1047904块610W光伏组件,配套1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投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9.6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8.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51万吨。
类似的绿色故事也在巴州若羌县上演。中广核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里,东区67台7.5MW风机与西区74台6.7MW风机沿东北风主导方向依次排布。风电场场长董鲁川介绍,该风电场建设速度刷新国内百万千瓦级风电场纪录,2023年7月开工,当年12月底全容量并网投运,截至今年9月中旬已发电8.5亿千瓦时。
从送出第一度清洁电力开始,中广核逐步带动形成稳定产业链,在巴州、和田、哈密等地州推进引入18个产业项目,涵盖高端齿轮箱、光伏组件、新型储能、高端专业机器人等领域。同时,中广核携手中国国新集团成立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50亿元,作为在疆产业投资平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仅2024年就在新疆新开工风光和独立储能项目5个,装机230万千瓦。
绿进沙退,生态持续改善
在示范项目地里,随手摘下的西瓜果肉鲜红、汁水四溢。杨健介绍,最初选择耐高温耐旱、生长迅速的狼尾草,种活收割后播种苜蓿,还在多样化试验区种植西瓜、西红柿等作物。
让不毛之地变身绿洲并非易事。项目建设第一年,塔克拉玛干的大风与高温轮番来袭,狼尾草苗多次被沙尘暴掩埋。但项目团队没有放弃,摸索出“沙漠生存法则”:采用弹性作业制错峰高温;铺设百公里运水专线结合微喷灌技术节水增效;周边铺设草方格、设立沙障、种植防风林;引入国产“沙膜”技术,在地下20厘米沙层施加植物纤维黏合剂,改变沙粒力学特性,提高聚集度与黏合性,形成可保水、保肥、能承托根系的微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还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与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协同发力。
经历18次沙尘暴洗礼、补种20余次后,狼尾草终于扎根成片。2024年6月底,万亩沙地全面覆绿。如今,示范项目复播的1800亩苜蓿将迎来第二茬收割,预计每年可新增约1000吨优质干草饲料,折合可满足约140头牛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项目团队还在占地约26亩的光伏实验区探索“光伏 + 种植 + 养殖”路径,支架最低离地约1.5米,板下牧草生长与牲畜活动互不干扰,目前已有300多只鸡和20多只羊有序放养。“治沙 - 覆绿 - 农光互补”组合拳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接力振兴,百姓走向富裕
记者时隔五年再到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河崖村,几乎认不出这里。文化广场上的乡村大舞台依稀可见往日模样,但街边新开10多间创业门店,烧烤摊香气四溢。一座40kW光伏电站保障公共区域用电,“平安灯”准时亮起,“平安路”修到家门口,“三家一院”示范点整洁雅致。
曾经靠5亩核桃地年收入3000元的贫困户艾斯卡尔·吾休尔家,在中广核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发展特色产业,五年前脱贫,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年纯收入达3.6万元。中广核驻村第一书记梁涛介绍,近十年来河崖村村民年均收入从2300元增长到2.3万元,近四成村民购买了小轿车,村集体经济收入规模从每年8万元增长到50万元。
自2014年以来,中广核累计派出援疆与乡村振兴挂职干部51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3亿元,覆盖自治区12个地州。教育与人才是关键“造血”途径,在河崖村,受益于中广核“白鹭助学金”,17岁的苏依比努尔·库尔班重新上学,村内大专以上学生从15人增长到70人。
在阿勒泰风电场创新实训室,哈萨克族青年加力哈斯别克·叶尔肯别克通过“理论 + 实操”培训,从牧民孩子成长为月入过万的风电场运行检修业务经理。2024年,中广核打造“新能源 + 爱心”乡村振兴模式,新开工5个新能源与独立储能项目,建设期带动就业近6000人次。自2013年以来,阿勒泰地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分批推进,超2.5万名群众用上户用光伏供电系统,告别“无电史”。
今年“上岗”的梁涛还有更多发展计划,如打造农产品品牌、招募乡村新农人。他表示,乡村振兴需要爱心、恒心、细心,坚持下去,“百姓富”的底色会越来越浓。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