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嘉实基金的投研体系正处于显著的人事更替期。Choice统计显示,公司已有13名核心人员离任,涉及主动权益、量化与综合投资等多条业务线。密集的人才变动,叠加部分产品业绩分化,使这家老牌公募的投研稳定性与治理效率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与此同时,嘉实旗下部分核心产品业绩承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嘉实基金369只产品中共有33只年内回报为负,其中包括由谭丽管理的嘉实新消费股票A,年内回报为-4.34%,成为公司唯一仍为负收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人员更迭与业绩波动并行,使嘉实基金的体系调整进入新的观察期。
年内13名核心人员离职:结构调整还是投研震荡
2025年以来,嘉实基金的人事调整频率显著提升。Choice统计显示,截至10月初,公司共有13名核心投资人员离任,涵盖主动权益、量化与综合投资等多个条线。对于一家老牌公募而言,如此规模的集中变动在业内并不多见。
其中,刘美玲的离职颇具代表性。公告显示,9月6日她正式卸任嘉实长青竞争优势股票基金经理,结束了长达11.8年的基金经理任职生涯和11.7年的嘉实履职期。长期负责平衡风格投资的洪流亦在年内离任,他管理的嘉实竞争力优选混合A(010437)在任期内累计回报为-51.07%,一度被视为公司中长期业绩承压的代表。
另一位受到关注的是曲盛伟。他在年初卸任4只基金产品经理职务,其任内策略精选混合A累计亏损47.84%,成为嘉实主动权益基金中表现最弱的产品之一。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嘉实基金管理公募资产约1.13万亿元,行业排名第七,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3291亿元,行业排名第四。在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公司正在尝试重塑投研架构:通过引入团队化决策、强化中后台投研支持,提升整体研究能力。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人事震荡”,虽短期增加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可能为体系重塑释放空间。
不过,频繁的人员变动难免影响外部投资者信心。部分个人投资者在交流平台上表示,对嘉实旗下部分基金的换帅节奏“难以跟踪”。如何在优化投研体系的同时稳住客户预期,成为嘉实基金面临的现实挑战。
业绩分化与管理错位:嘉实的投研考题
在人员调整的同时,嘉实基金的产品业绩呈现出明显分化。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公司旗下369只基金中共有33只产品年内回报为负,其中纯债型基金占据近半(16只)。整体而言,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承压,而权益类基金表现相对稳健,仅有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年内收益仍为负。
这只基金是嘉实新消费股票A(001044),年内回报为-4.34%,现任基金经理为谭丽。谭丽目前共管理8只基金,合计规模185.8亿元,产品类型涵盖消费、成长与平衡混合策略。她在嘉实基金任职超过八年,过往管理成绩一度亮眼,但今年以来业绩表现趋于平淡。在其管理的8只产品中,有3只基金年内回报低于业绩基准,其余多数位于同类中下游。
值得注意的是,谭丽管理的嘉实价值创造三年持有期混合A(013624)年内录得30%的收益,但该基金合并规模仅1.9亿元,同类排名2252/4484。小规模产品取得相对优异回报,而规模较大的主力产品表现平平,呈现出“业绩与规模倒挂”现象,整体团队绩效受限。
若从成立以来回报口径观察,嘉实基金旗下12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24只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为负,长期亏损面约占两成。其中,嘉实策略精选混合A亏损幅度最大,成立以来回报为-38.76%。该基金前任基金经理曲盛伟任职期间回报为-47.84%,现任基金经理陈涛接手后任职回报为16.16%,整体表现位于同类产品的中游水平。
此外,嘉实近年来加速布局特色策略与指数产品,推出新能源、消费与制造主题基金,并在被动指数领域维持稳定市占。行业分析认为,公司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正试图在“老牌投研”与“新型配置”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但若投研团队波动延续,业绩持续分化,将可能削弱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品牌黏性。
从13名核心人员离任,到主动权益产品业绩分化,嘉实基金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的体系重塑。人员调整的背后,是投研机制优化与组织治理再造的必经过程。短期的波动或许难免,但如何在机制改革中重新激活团队活力、恢复市场信任,考验着这家老牌公募的管理智慧。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