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明确了其在RWA(Real World Assets,真实世界资产)领域的探索。绿地控股计划通过旗下金融科技平台,提供以碳信用等为底层资产的区块链技术服务,以及境内资产跨境合规化的联合发行服务,同时正与文创、文化、文旅合作方商谈产品发行可行性。
RWA作为当前金融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热门方向,其核心逻辑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各类有形与无形资产转化为可在链上进行数字化表征、拆分与交易的数字凭证。今年以来,伴随宏观政策规范引导、区块链技术成熟及市场需求释放,RWA赛道热度持续攀升,多家A股公司纷纷入局,探索实体资产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之道,推动资产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新的释放。
在RWA领域探索过程中,A股公司的实践呈现出多维度、差异化特征。从参与主体来看,不同类型企业基于自身核心优势,在RWA产业链中占据不同位置,形成多元协同的入局态势。
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聚焦RWA底层技术支撑与平台搭建,通过技术输出为全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共有区块链相关上市公司85家,流通市值合计达2.81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公司研发支出总额累计达214.62亿元,近八成(共67家)企业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维持在3%以上,持续高强度投入助力技术升级。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RWA技术服务商,目前正为部分银行香港分行的托管银行相关系统提供技术开发并开展尝试性工作。长期来看,公司将围绕未来金融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探索特定环节基础设施相关工作,以及聚焦新基础设施上的两类应用,即服务行业客户资产上链需求和探索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及支付相关业务进行布局。
涉足房地产、医药、大健康等领域的实体上市公司,则倾向于将核心资产或未来收益权进行代币化操作,通过资产分割降低投资门槛、盘活存量资产或拓宽融资渠道。8月4日,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KuCoin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计划在香港开展以GLP - 1类多肽药物在研管线“未来收益权”为底层资产的RWA试点,以数字化方式打通医药研发的资本通路。
从资产类型来看,A股公司的代币化选择遵循价值稳定、确权清晰、数据可验证三大核心标准,形成了以高价值与稳定现金流标的为核心的三大(不动产及收益权、绿色与能源资产、金融与知识产权类)资产矩阵。其中,不动产及收益权是当前最成熟的代币化标的,依托庞大市场规模与稳定租金回报,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载体。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表示,公司与蚂蚁数科在香港完成了内地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发行,通过RWA实现新能源资产金融服务的创新,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A股公司密集布局RWA赛道,得益于政策、技术与企业自身需求形成的三重支持合力。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表示,区块链技术特别是与物联网结合构建的“物理—数字”可信映射体系,解决了传统资产流通的痛点;链上资本寻求稳健收益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形成资本推力;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份正式生效,明确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行规则,搭建起RWA合规发展的基础框架,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对企业而言,RWA是破解存量资产流动性困境的创新路径之一。以不动产、新能源资产为代表的非金融资产,长期受确权难、交易成本高的制约,大量资产处于“沉睡”状态,而RWA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拆分与数字化流转,为盘活这类资产提供新可能。翰宇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与KuCoin的合作,在保障数据安全和法律合规的前提下,打通“科技—医药—金融”融合的创新通路,推动研发资产的价值前置化释放,激发全球资本对中国原创新药的关注与参与。
不过,RWA作为新兴领域,上市公司在探索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陈晓华分析称,上市公司开展RWA实践,首先面临技术融合难题,需将传统业务的资产逻辑、管理流程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Token化机制深度适配,避免“技术套用”;其次是合规与成本压力,RWA涉及多个环节,合规体系尚在完善中,企业需承担较高合规建设成本与持续信息披露责任;最后是监管平衡挑战,上市公司需在RWA创新探索与满足资本市场严格监管要求、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与战略决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上述挑战,陈晓华提出系统性建议,应从技术(选经多轮安全审计的成熟区块链方案、引入权威预言机)、资产风控(严选优质底层资产、用智能合约实现收益透明自动化分配)、合规审查(前置KYC与反洗钱要求、对接监管沙盒测试)三大维度构建RWA防护体系以形成全链条保障,强调第三方审计(验证资产与技术,提升可信度)和监管节点(为关键操作提供合规背书)介入的重要性,以夯实信任基础、营造稳健发展环境。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股市行情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