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智能拟142亿海外建厂,投资风险几何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644阅读 2025-10-15 06:26

Ai快讯 近日,海上风电龙头明阳智能(601615.SH)计划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海外扩张。公司公告拟在苏格兰建设英国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风电机组制造基地,预计投资总额达1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42.10亿元,将用于建设海上与漂浮式风电机组制造工厂,这也是明阳智能上市以来宣布的最大规模对外投资。

目前,明阳智能海外业务占比极低。2025年上半年,国内业务营收占比约98%,海外业务仅实现营收3.67亿元,占比约2%,2024年营收结构基本相当。不过,其海外市场接单量有所增加,2024年新增海外订单规模约3GW,2025年上半年新增1.68GW,截至上半年末,海外在手订单约5GW。此前,公司海外业务通常以接订单、出口风机为主,此次直接转向在海外设生产基地,是一次重大战略跃升。

对于为何此时斥巨资远赴英国建厂,明阳智能证券部人士表示,这是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而定,希望更多地接到海外市场订单,且海外有本地化要求。公司称,海外市场潜力巨大,走向海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打造服务于英国、欧洲及其他非亚洲市场的海上风电中心,推动成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从2023年的117GW增长到2028年的182GW,复合年均增长率约9.4%,其中海风新增装机规模有望从11GW增长至37GW,复合年均增长率约27.5%。英国是欧洲重要的海风市场,2025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清洁能源产业部门计划》,提出到2035年实现清洁能源年度投资翻番,并明确到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翻四番的目标。在明确的市场预期下,明阳智能选择在英国打造首个海外基地,有政策、资源方面的优势。

面对高达142亿元的投资计划,明阳智能人士强调这是长期规划,前期投入不大,公司有充足货币资金,具体建设周期双方还在协商。该项目分三期实施,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包括2022年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募集的资金及未来银行融资。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137.18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约20%,看似足以覆盖项目前期投入。

然而,明阳智能的财务结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2022年末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短期借款由2.60亿元升至39.47亿元,增幅超1400%,长期借款由52.57亿元增至134.44亿元,增幅达155.74%,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末的不到60%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69.93%。2022年至今,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净流出且缺口增大,应收账款及票据已升至163.71亿元。此外,明阳智能与巴斯夫合资的湛江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也在建设中,尚需持续资金投入。公司高管表示未来将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改善应收账款等方式降低债务,但上马新项目势必继续推高资产负债率,明阳智能人士称想要接海外订单,资产负债率走高不可避免。

在技术方面,明阳智能表示本次投资将引入先进海上风电技术,有助于加速漂浮式风电技术商业化进程。漂浮式风电适用于水深超50米的深远海,全球超80%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力蕴藏在水深超40m的海域,我国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 - 4倍。国内各风电巨头均在加速推进该技术,近期均有新进展。明阳智能在国内有验证性示范项目,去年还推出当时全球最大的漂浮式机型。但新技术商业化面临诸多问题,开发成本高昂,2024年前全球已试运行的漂浮式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约是固定式海上风电项目的近3倍。能源市场研究机构指出,技术缺乏标准化、制造能力和产能情况以及港口基础设施是发展障碍和风险,明阳智能人士也坦承会在经济性、技术稳定性上面临挑战。

人才储备上,明阳智能称多年前就有布局海外市场计划,有外部顾问团储备。在地缘政治方面,该项目尚需中英两国政府部门批准,存在审批风险。明阳智能已与多方进行磋商,但项目未来经营可能面临海外市场竞争、人才团队建设、内部运营管理等挑战。

明阳智能的激进出海也是国内风电行业“内卷”之下的必然选择。受行业周期影响,风电行业竞争加剧,风机中标价格下行,企业利润受损,明阳智能销售毛利率连续三年下行至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12.12%,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过,今年以来“反内卷”已有所成效,中标价格企稳回升,订单情况不错。华泰证券看好风机盈利能力修复。二级市场上,明阳智能股价近期表现强势,下半年以来累积涨幅约50%,量能同步放大,最新市值391亿元,反映了市场对其行业修复及出海战略的预期,但出海之路仍需经历资金、技术、运营与地缘政治等重重考验。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