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段时间,董小姐有个感触很深。
从事地产数字化改造的很多人,来自知名科技公司,有漂亮履历,有价值观,有方法,但是,大多还未有施展。
如今,整个地产行业数字圈似乎弥漫着一种趋势——越来越不稳定,圈内自嗨,圈外漠然,老板的意志在松动。
于是,人才的辗转似乎不可挽回。
前两天,跟一位知名公司的前首席数字官聊天,他刚刚经历了一轮地产行业洗礼,重返科技行业。
他对董小姐说,任何行业做数字化都不容易。每家公司的起点、场景、数字化路径、目标里程碑都不一样。
「数字化就是一个旅程,短期内看不到终点,只能不断开凿自己的路。如果缺了坚持,绕来绕去还是回到原点。」
他们是一群入侵地产行业的新物种,带着技术与专业踌躇满志,但现实骨感,产业与流程的壁垒比预期更大。
很多时候,他们还没改造别人,就先把自己「优化」掉了。
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
大多数人绘制的地产科技蓝图都太宏伟,过于万能。用一把新利器去削平所有老业务,什么都想做,以为什么都能做。导致平均用力,却没有抓住一两个真正的切入点,去做深做透。
远方很美,但是,近处有墙。
二
悲观情绪的另一面,变化确实已经出现了。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批大公司静悄悄上线了一些新动作。
8天前,万科2020股东大会上,郁亮说,万科的开发业务最近上线了AI审图。
理由超级直观:建筑设计规范很多,靠人手去审图已经不太可行了,工作量太大。
首席运营官王海武补充说,智能审图能够减少图纸的错漏和缺失。在BIM(建筑信息建模)方面,万科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自动建模。
另外,万科还在研究利用高空无人机进行土方测量,分析地质结构。
听到这些,董小姐的第一反应是,以后万科设计部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对万科数字化故事感兴趣的朋友,请在文末留言。董小姐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决定要不要来拆解一下这个一号工程。
另一个地产数字概念股龙湖,也对设计与研发的数字化,投注了相当大的热情。
吴亚军在龙湖集团总部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叫龙智造,由宋海林坐镇。
他搭建了一个智能建造的业务团队,组建BIM公司,收购装配式工厂,瞄准快周转的住宅项目。
目标是,未来像乐高一样,通过线上系统,一键生成图纸,做好户型匹配,做集成式产品开发。
这个上半年,万科和龙湖,不约而同对传统的设计部动刀,用智能设计来武装自己——这是什么信号?
三
甲方爸爸在行动,乙方必须有所回应。
一位地产公司设计院的朋友告诉董小姐,现在,公司压缩成本的任务,也传递到了设计院,领导强调人尽其用,跟时间赛跑。
原来一周设计出来的图,能不能三天设计出来?三天设计出来的图,能不能一天出来?需求排前列的是,拿地前期的设计方案。
先挂挡,再启动,设计方案就是房企快车的离合器。
设计需要新帮手。但这位朋友也很忧虑,不知道这个帮手,会不会最后把自己拉下马。
这类技术型帮手,分为两类,一类是嫡系军团,另一类是雇佣军。
嫡系军团,正如万科、龙湖,给设计部增强技术概念。
用资本堆积,自己人坐镇,从内生体系里培植、买入一个技术型团队,打上公司烙印,提高设计领域的技术含金量。
好处是,整齐划一,改革气势凶猛,冲劲儿足,辐射范围大。
坏处是,不够开放,数据量难以支撑技术迭代,有极大的时间、耐心限制,受行业、公司整体战略影响更大。
一将功成万骨枯,短期成果未达预期,很可能全军覆没。
这一点,去数数今年「阵亡」了几个首席数字官,就知道了。
雇佣军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军种。
实际上,一家地产公司很可能同时既有嫡系队伍,又有雇佣军。
雇佣军是指在窄众领域打磨更早、更深,能够迅速帮助开发商,以及产业上下游机构补齐技术短板的专业公司。
优势是,能够稳准狠地切入细分市场。比如在设计阶段,解决掉前期拿地最关键的「门面儿」——一份既能够打动当地政府,又能保证开发商货值、利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
弱点是,业务零散,孤立,小众,自身难有规模优势,介入开发商的环节太少,工具化性质更强。
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停下。
市面上,嫡系部队正在成为龙头公司的标配,但剥开组织的洋葱,你能看到很多颗粒是与雇佣军粘连在一起。
也是在这个静悄悄的角落里,一些数字科技公司正在以你从未预想过的方式武装着开发商。
四
去年以来,深圳万科在拿地项目上引入了一支科技雇佣军——小库科技。
这不是小库科技第一次跳入开发商的供应链清单。
在过往的日子里,它们也钻进万达、富力、佳兆业、中国奥园、香港置地、新世界、合生创展等一批开发商的怀中。
合作的方式非常相似:围绕研发中心,进行人工智能设计,打通设计部、成本部和营销部,在拿地初筛和强排方案上做闪电部队,快速生成货值最大化的N种方案,甚至到一天做三块地的地步。
为了穷尽设计方案的可能性,它们有一个底层搭建系统。
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AI技术搭建智能设计引擎,内置了各地不同的规范准则与城市大数据。包括日照、间距规定,车库要求和土地周边业态、房价、人流消费数据等,每两周更新一次。
这一轮地产数字化的新浪潮里,为什么设计成为了一个明星突破点?
董小姐与小库科技创始人兼CEO何宛余聊了聊。
她的看法是,设计不只是一堆图纸,而是底层的语言,贯穿整个产业链,从立项到建造、销售,直至运营。
真正的设计是优化现有资源和成果之间的一种平衡,它的核心是保证决策没有盲区。
她和她的团队,就是这一波地产数字热潮里站在设计战场上的一支雇佣军。
小库科技的管理层非常极客,大多有10年以上建筑和计算机专业的经验。
在今年初拿近亿元A轮融资的时候,团队的跨界属性是投资人最关心的话题。
CEO何宛余是荷兰贝尔拉格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主攻设计与计算机算法。她在国际顶级建筑所OMA工作多年,负责过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工作。COO杨小荻是她的校友,更偏计算机方向。
CTO李春,是前Google美国,Amazon资深软件工程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机器学习方向。
这批科技和建筑领域的专才,在智能设计领域积淀了十年,于2016年成立小库科技,AI地产建筑行业的垂直应用公司。
他们利用AI,做拿地前期设计,很早就开始开发智能审图,做智能评估优化。
目的是打造人工智能设计云平台,提供分析—设计—审核—管理全流程增效方案,增强设计收益和效率。
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上一波地产数字官的职场流转,让地产数字化看起来,似乎已经消耗了很多传统地产人对技术的战斗力期待。
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数字化不仅是信息的链接与呈现,而是代表生产力的智能化,是一家公司的生产型、增长型战略内容。
它应该带来实际效益,而不是一个投资型或消耗型动作。
能够具备这项特殊才能的公司,才可能在新的数字化浪潮中,站稳脚跟。
我问何宛余,龙头公司的数字化嫡系军团越来越多,最后,会不会限制了雇佣军的拳脚?
她回答,很多开发商做数字化已经在转变思路,走向集成,而不是全部自己扛。
很多老板也在反思,为什么之前的路走不通,做数字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想把自己做成一个技术IP,还是降本增效就可以了?大部分都是后者。
「既然如此,为何不选择市场上的专业玩家一起玩?花更少的钱,输出更多的能效。」
五
硬币的另一面是,雇佣军遭遇到的阻力也是不可回避的。
房地产公司的变革,如果没有创造新的利益阶层和效益,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技术革新背后,是与固有势力、阶层关系总和的一种折射。
这正是很多圈外人缴纳的地产学费。我问小库,你们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精神就是,要有一个open的结构,更轻而不是更重。你不能因为自己能力强,就要自己做一颗原子弹,然后把这个地方给轰了。」何宛余说。
人工智能技术短期内不可能绕过人。
他们会跟更多人产生连接与互动,希望打造一种生态环境,和上下游链条上的每一方都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给供方赋能,做设计生产者的助手,而不是颠覆这个产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抢谁的饭碗,也不玩零和游戏。」
于是,仅仅从前期拿地设计切入是不够的。
在做整体设计方案上,小库会和开发商的供方一道,三方绑定。有一些开发商会直接把他们拉到供应商那里去,说试试看能不能更高效。更多时候,他们还直接服务于第三方设计院,帮设计院扫平设计障碍。
这种开放式合作,导致小库对开发商的赋能非常有效。
据测算,过去,一名传统设计师一周平均做2个项目,小库一天可以做6个项目。
在三方合作中,他们与设计院一起组成AI联合体、AI设计院,帮开发商做产城开发。
在直接合作中,他们跟房企的总部对接更多,承接业务主要以智能评估优化为主。「不做设计,只是项目方案的风控工。」
最近,最热门业务是智能审图。
数日前,住建部发出红头文件,同意深圳开展人工智能审图试点,一时间很多开发商纷纷咨询。
智能审图这项业务,小库2017年开始铺规划工规审图,之后研发施工图审图,今天,已经做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
很多水面之下的动作,配合今天政策的风向,才会催生一些化学反应。
这就是接下来行业的新看点。
这个技术团队还对未来的装配式开发有野心。希望把房地产建造变得模块化、标准化,就像乐高一样。
在这个赛道,他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房企嫡系部队。
不过,小库杀入这个领域的理由之一格外有趣。
今天,中国建筑工地工人的平均年龄都在45+以上,再往后,年龄水位会进一步攀升。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转向了外卖与快递,不愿意流向建筑工地。
加上老龄化社会降临,这个趋势将对工地的建筑质量与运行速率产生巨大影响。
谁能扭转这个局面?
也许是AI,但AI切入市场的姿态决定了后面的故事。
现在,「救世主」范儿的技术公司不吃香了,共赢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据悉,7月19日,小库将在上海金茂大厦举办一场闭门晚宴,名为「智能地产之夜」。近百位头部地产高管、政府及行业权威人士会现身,聊聊他们眼中的地产智能化故事。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间才是所有人的敌人,技术不是。
欢迎和董小姐分享你们的新玩法。
董小姐微信号:missdon0811
前文阅读:
董小姐|地产大金主也开始「起立坐下」了
一勺言|一场没有悬念的连任
一勺言|一场低调试验里的后浪们
来源:一勺言
作者:董大小姐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