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才流向国央企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进深News 曾树佳 20.4w阅读 2022-07-19 09:10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迟峰是一位很谨慎的人,他不喜欢盲目跳槽。纵使外界纷纷扰扰,他始终坚信是金子终会发光,“无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何变化,安身立命之本是能力,也就是拿地的能力和投资产品的能力。只要做到这两点,我就永远不怕。”

从蓝光离开的一年以来,迟峰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他或许只想与家人在一起,好好养精蓄锐一段时间。今年以来,他只发了两条微信朋友圈动态,都与地产无关。

终于在7月,他决定好了下家,接受张亚东递来的橄榄枝,担任绿城浙西区域集团董事长。

有的人会不解,堂堂一位千亿房企总裁为何要去区域公司。但对于迟峰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翻开他的履历可以发现,早先他在央企华润积累经验,后来跳到民企蓝光,寻求更大的进阶空间,如今履职绿城,又回到了具有国资背景的房企阵营。其职业轨迹,正是地产行业时移世易下,职业经理人因时转向的缩影。

曾经凭借高杠杆、土地红利与金融红利,获得高速发展的民营房企们,从中海、华润掷重金挖掘来一波地产经理人,给予他们显露身手的舞台。在高薪酬的诱惑下,职业经理人也没辜负民企老板的厚望,给他们创造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站在了聚光灯下。

但随着近一年行业回归常态,行业里暴雷声阵阵、风声鹤唳,不少民营房企如履薄冰,前途未卜,显然已非打工人的理想归宿。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职业经理人眼下更倾向于履职基本面尚好、财务稳健的国央企。

为了追求一个稳定的平台,他们甚至愿意自我“降格”,担任比此前低一档的职位。如迟峰、张胜利,原本均为蓝光发展总裁级别的人物,但转到绿城,则都在区域公司任职,镇守一方。再如,世茂集团华北区域原董事长刘辉,加盟中交地产后,分管代建板块,担任总经理职务。

与地产人降职相伴随的是,薪水也崩塌式下降。一位从上海民企回到北京,任职某央企的职业经理人对外透露,“薪酬比之前低了好几倍”。

但他却心甘情愿来央企,“这是一个避险的措施,起码我还在一个健康的企业里,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如果在民企,可能朝不保夕,说不定哪天企业就暴雷了。”

眼下,不仅是明星职业经理人,就连普通的地产员工,也一窝蜂地拼命想跳槽到国央企。一位央企HR向乐居财经透露,公司6月底对外招聘一位地产成本岗员工,却收到了300多份简历,面试当天,楼道也被挤爆了。

很多地产人对于国央企有一层滤镜,认为这里是一个绝佳“避难所”。但地产行业下行,对任何一家行业内公司都有所影响。进入国央企,也不代表可以躺平,过上早八晚五的生活,员工也会面临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甚至更严重的“内卷”。

人才流向国资

“国进民退”的法则,在地产人事跳槽中同样适用。

在迟峰之外,同样于今年2月,原蓝光发展副总裁张胜利,也已加盟绿城中国,任职西南区域总。他曾在鲁能、龙湖、融创、金辉均有任职,后于2019年下半年加入蓝光发展,履职时间不足三年。

3月,有消息称,冯劲义已履新中城创展城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城创展”),任职董事长兼总经理。穿透股权可知,中城创展的大股东为中国保利集团。

冯劲义成名于龙湖,后履职于升龙、绿都、三盛,属于地产黄金年代的代表性明星高管。2015年初,他闪电加盟升龙集团,出任执行总裁,成为河南第一位年薪超过千万的职业经理人。从那时起,“千万年薪”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重要标签。

除了迟峰、张胜利、冯劲义之外,今年4月,原世茂华北区域董事长刘辉,也加盟中交地产代建板块,任总经理职务。刘辉曾以仕官生身份入职龙湖,担任龙湖北京公司运营总、长春公司总经理。

几年后,他加盟世茂集团任职环渤海区域总裁,后期世茂合并东北区域之后,他被任命为华北区域董事长,曾主导世茂参与合生北京分钟寺项目。

早刘辉一步,阳光城旧将徐爱国于去年底履新中交地产,任职执行总裁。他在地产的任职履历很简单,在加入中交前,包括阳光城在内也仅供职过三家房企,其他两家分别是中海和龙湖,每一家含金量都很高。

这一次,徐爱国没有跟随朱荣斌去创业折腾。之所以义无反顾从阳光城跳槽到中交地产,在他看来,家一直在北京,从上海切换到北京,可以多陪陪家人。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规模竞速时代光环加身的经理人们,现已有不少向国资公司靠拢。地产黑铁时代,加盟国企可以求稳,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想在遭遇流动性危机、朝不保夕的民企里面承受风险。

这与以往的人才流向,正好相反。在行业紧缩之前,经理人一般都是在央企、国企“镀金”,然后跳槽到民企,以寻求更高的薪酬、更大的空间。其中,中海、万科等公司的人才输出现象尤为显著。

从中海体系中冒尖的明星人物从杜晶、刘爱明、朱荣斌、吴建斌、颜建国,到刘文东、范逸汀、郭勇、阚洪波等,都在地产江湖里颇有名气。眼下,他们之中有的创业,有的继续职业经理人生涯,均较为活跃。

王石曾在自传中评价,中海有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优秀员工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经过系列精细的产品制造培训,对成本和流程有非常深的了解。在中海成长为中高级职员的,几乎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民企地产老板也都愿意高薪引进这样的人才。比如吴亚军,此前便从万科、中海大量挖角了不少职业经理人,比如颜建国、袁春等人在内的数位高管,这为其后来打造兼具规模与稳健的龙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时,在许多民营房企的高管团队中,常存在“中海系”“万科系”“华润系”等叫法,如今经营承压,民营地产老板或亲自主持工作,或提拔内部子弟兵,以前大规模引入“空降兵”的情况,已成为历史。

“甘愿”降薪降职

房地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可谓是“稳”字当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风水轮流转,曾被定义为保守、失速的国资地产商,反而比较吃香。

行业求稳,职业经理人也遵循着大趋势,找个财务健康、风险抵御能力强的国企,胜过在民企中成为组织架构优化的“炮灰”。尽管前者的薪资比不上后者,但仍备受追捧。

2021年,地产行业风云变幻,但即便如此,民企的薪资水平仍比国企要高不少。

据乐居财经统计的CEO薪酬榜显示,去年TOP3分别对应的薪酬为1.92亿元、8146.2万元、3243.3万元。

国资地产董事长或CEO的薪酬大部分低于与民企,除了绿城中国张亚东、中国金茂李从瑞、远洋李明、华润置地李欣薪酬在千万以上,余者薪酬均少于千万。

总体上看,78位民企CEO的平均薪酬为793.79万元,31位国企、央企CEO的平均薪酬则为463.73万元,两者依旧有着330.06万元的差距。

国企高管薪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逐年的变化不大,内部各层级之间也相差无几。换言之,在此类公司履职,少了几分大开大合的意味。但非常时期,薪酬水平的高低,以及涨速,已经不是地产经理人重要的考量因素。

为了追求一个稳定的平台,他们甚至愿意自我“降格”,担任比此前低一档的职位。如上述的迟峰、张胜利,原本均为蓝光发展总裁级别的人物,但转到绿城,则都在区域公司任职,镇守一方。

冯劲义虽在中城创展,仍担任董事长,但他相当于另起炉灶,从零开始经营平台业务。就在他成为中城创展法人的同一天,公司经营范围新增了房地产开发经营、建筑装饰材料销售等。显然,他是在依托国企平台,创造、开发新的地产业务线。

刘辉接手中交地产的代建板块,也负有盘活公司另一条业务线的重任。他需要突破原有驾轻就熟的领域,去接受另一番考验。

国资舞台上的奋斗

地产行业的格局,正在重构。

上半年,全口径销售额TOP10中,拥有国资背景的,已有7家喊出“保三争一”口号的保利,目前已跻身前二,中海、华润也进阶至前五。民企中,碧桂园维持第一的宝座,龙湖处于第九的位置,而融创已下滑至第七。

拿地榜上,除了滨江上半年逆势突击,投下了467亿的扩储金额之外,余者位列TOP2至TOP10的,均为国资。中海、万科、建发、华润拿地金额分别为466亿、460亿、457亿、429亿,均相差无几。

去年以来,尽管各地放松政策频出,市场依然热度有限,许多房企在流动性压力下无暇他顾。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土拍基本都是国央企在撑台面。有人指出,国央企此举是出于无奈。现在看来,并非完全如此。

国企在融资上是保有优势的,当松绑的暖风吹拂时,他们大多时候,都成为了最先感受到利好的群体,公司债、并购贷等,均为他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源头活水。

在外界的既定印象中,国央企的经营机制不比民企灵活,竞争压力也不会很大。但事实是,国央企也在升级重构,运转的底子已有所改变。

近年来,大悦城完成重组、金茂引入中国平安、南国置业收购电建地产、中国能源建设换股吸收合并葛洲坝、中交地产合并中房集团等消息不断传来,重塑正在进行。

一些国央企,也开始优化减员了,同时也释放了招聘消息,招收较为重要的城市/区域级别的管理岗位。

这正是优胜劣汰的真实写照。因为行业下行,市场上突然冒出了很多优秀的地产职业经理人找工作,国央企引进一批,正好可以替换掉企业内能力较差的员工。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现在很多国资房企,也在加大布局诸如产业园区、购物中心、写字楼、物流,乃至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能力模型提出了新的需求。

因此,面对处在变革中,寻求优化与进阶的国资地产商,职业经理人入职其中追求的“稳定”,也是相对的。



来源:进深News

作者:曾树佳

相关标签:

进深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