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词:曙光射寒色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新媒体 6.4w阅读 2022-12-29 14:24

 乐居新媒体 马上就是2023新年了。

  北京气温零下10度,湖面冰封,梧桐树落尽了油画般的叶子。四环路上,车水马龙,连塞车的场面,都成了美好的惊喜。

  那个烟火气的帝都回来了。在上海、在广州,在整个中华大地,我们正从新冠疫情走出来,走在阳康的大道上。

  大疫之后,地产依旧是压舱石、稳定剂。

  20年前,SARS病毒凶猛,中央发文,明确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开放,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站出来,重提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只不过,我们战胜SARS,只花了半年时间,而抗击新冠肺炎,我们用了整整三年,才将它的毒性削弱,最终从封控走向全面放开。

  从1998年到2003年,房改五年,地产开发投资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商品房销售额达7670亿元。而到2021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4.8万亿元和18万亿元。连火爆的汽车、医药行业,也难望其项背。

  房地产业,一头连接民生,一头连接发展。

  没有人可以轻易否定它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作用,除非城市化停下了脚步,除非人口出现负增长,除非供求关系失衡。

  在过去的一年多,房地产硬着陆,叠加疫情等因素,多家房企先后债务暴雷,楼市进入寒冬时刻,购房者的信心跌入低谷。这导致,连“保交楼”都成了主旋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9.8%,其中11月单月同比下滑19.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滑26.6%;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滑25.7%,11月单月同比下滑35.4%。

  而地产的依附者们,亦受牵连,有的甚至更惨。供应链企业纷纷大额计提坏账准备,物管行业脆弱的泡沫,很快就被刺穿。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身边有些朋友,天天测新冠抗原,9天、10天还未转阴。即便转阴了,嗓子疼、咳嗽、咽炎还会继续,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房地产业亦是如此,在“高负债、高杠杆和高周转”的模式下,一路狂飙猛进,当三道红线来临,我们蓦然发现,这个多金、高产的行业“阳”了,一些示范生也难逃危机。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整个地产行业,一片肃杀的景象。躺下、蹲下,还是站立,家家盘算着自己的活法。

  没有谁再去喊口号,也没有谁会去笑话谁。没抢到地的,未必不是幸运。

  在关键时候,中央重提地产支柱,更加弥足珍贵,这对整个行业是一次信心的极大提振,而射出的“信贷、债券和股权”三支箭,便是及时雨,企业犹如久旱逢甘霖。地产、物业和家居类上市公司股价应声而涨,部分修复了市值。

  在原有模式狂奔的房地产行业,已积弊多年,不是一剂猛药下去,就可以马上实现转“阴”。从政策出台,到发放资金仍需时日,请企业耐心地等一等。但如果模式不改,很有可能再复“阳”。

  一年多来,大浪淘沙,行业剧变、洗牌,一批出险房企淡出百强榜单,一批过于依赖关联企业供给的物企股价暴跌,一批倚重对B端生意的建材商步履维艰。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眼下,是黎明前的黑暗,看谁最后能熬过来。

  万科郁亮说,市场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而温和的过程,只不过比预期的更温和。但他也认为,“微光”正在逐步变成“曙光”。

  唐朝诗人唐彦谦《早行遇雪》说:“曙光射寒色”。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依旧寒气逼人。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拥抱阳康的2023。

来源:乐居新媒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