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召开 比利时前首相米歇尔:中欧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新浪财经 2.5w阅读 2025-05-12 09:52

5月9日,时值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行。

“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现场“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现场

据悉,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并得到了欧盟驻华代表团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和欧盟的政治家、商界领袖、名师学者、驻华外交使团、欧盟及欧盟成员国在华商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和欧盟半个世纪携手同行的合作历程,探讨中欧如何在全球贸易、投资、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气候行动等关键领域和方面展开合作,从而更好地构建未来五十年的友好合作关系。

论坛现场,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夏尔·米歇尔受邀出席。

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聘任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夏尔·米歇尔为学院特聘教授。

在题为《挑战和机遇:十字路口的欧洲与中国》的主旨演讲中,米歇尔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国家主权与安全等诸多挑战。

他表示,欧盟的战略自主是唯一前进道路,也是必然出路。

要实现战略自主,米歇尔强调了自由贸易对欧盟走向成功的重要性,并指出市场是展开良性经济竞争的基础。“我们看到健康的市场竞争正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帮助数百万欧盟公民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他呼吁欧盟对监管机制进行调整,以鼓励创新,“在过去,我们的监管有时反而束缚了发展的潜力。”

其次,他指出,欧盟27国必须着眼于战略性领域的投入,包括能源、数字化、人工智能、安全与防务等关键行业,以帮助欧洲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谈及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中欧合作,米歇尔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方面,应妥善管理分歧与竞争。“我们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这可能会导致大家观点不同,甚至会出现一些紧张或者是冲突、摩擦,但是我们相信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所以我们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应对问题,真诚地解决分歧。”

另一方面,他强调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基于自身特点来考量,而非受外部干扰。“在我看来,中欧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我们可以在应对全球挑战、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全球和平与安全,以及共同支持发展中国家等四个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发表了题为“中欧战略合作行稳致远”的演讲。他表示,50年来,中欧已成为内生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双方相互尊重,坚持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全球化治理严重缺失,美国单边主义和关税政策重挫全球经济秩序,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和局部战争等。

陈德铭指出,中欧之间确实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的差异,但是两个经济体互补性很强,地理位置很近,共同位于欧亚大陆之上,理应团结携手,肩负起历史责任,决不能让人类文明和二战以来的成果倒退。

他认为,欧洲和亚洲以规则为基础的进一步的开放,不仅能够造福所在地区的企业和人民,也将极大的巩固国际多边经济秩序。

“当前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低增长的或者随时有通胀或者更严重衰退可能的阶段,必须要经过规则的重构,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然最终决定人类发展的是经济,是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在这方面就规则问题做一些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长丁奎岭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认为,保持稳定的中欧关系,首先要常来常往,缩短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的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第二要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深化在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间比较优势上的互惠供应模式。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成为全球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石,对世界政治、安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商学院。

论坛开幕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了全球管理硕士(Global MiM)双学位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瑞士)与欧洲高等商学院合作推出,整合了两所全球顶尖商学院的优质资源,教学地点跨越了上海、巴黎、伦敦和苏黎世四大全球商业中心。课程以”中国优势,全球经验”为目标,旨在通过打造变革性的学习体验,培养新一代全球商业领导者。

(新浪财经 冯赛琪)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