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今年三月份,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张增根到龄退休,老将陶天海补位接任。
陶天海在金茂的任职时间,已有25年之久。
这次升任一把手之前,他与张增根搭档,出任了执行董事与首席执行官。
今年,两人顺利完成了交接棒。
金茂一把手到位的同时,进行了一轮重大的组织架构与人事调整。
它从原来的总部-区域-城市的三级管控模式,转为了总部-地区的两级架构。
之前的5大区域、20个城市公司,调整为现在的14个城市公司与6个事业部及片区——
北京、上海、广深、长沙、成渝、西安、雄安、天津、山东、郑太、南京、合肥、苏南、浙江。
还有龙河、福建、武汉、重庆、济南事业部,以及宁波片区。
目前,这些城市公司的管理层,已经调整到位。
他们大多是一线经验丰富的原班人马,确保业务平稳过渡。
金茂的朋友告诉十一弟——
“架构调整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总部运营管控及管理穿透,提高组织敏捷度、决策效率及质量,不涉及经营战略的变化。”
一批业绩突出、经验过硬的管理层,得到了晋升,将承担起更重要的权责。
最近,金茂提拔了三位区域大将和业务负责人——
华南区域总经理李兴,华东区域总经理关翀,首席营销官李剑。
到任后,高级副总裁李兴,将分管成本合约部、资产管理部、以及金茂广深地区;
副总裁关翀,将分管华东各城市经营,包括上海、南京、浙江、苏南、合肥;
副总裁李剑,继续分管营销管理部。
另外,还有原首席合规官唐咏,出任首席文旅官;
原研发设计负责人田九坡,出任首席产品官;
原工程条线负责人李宗照,担任总工程师;
原华北区域总经理吴进,出任首席运营官,分管华北各城市经营;
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乔晓洁,兼任首席合规官与总法律顾问;
绿建科技公司总经理梁笑辰,升任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及总经理。
经过这一轮重大调整,金茂的核心管理层,基本到位了。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组织变革中,提出过一个企业管理的方法论——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2006年,华为在苏丹的项目失利,任正非进行了复盘和反思。
他从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模式中,获得了灵感——
当时,美军通过改革,赋予前线士兵直接调用后方资源的权力。
比如,前线三人小组——信息专家、火力专家、战斗专家,可以快速决策,呼唤炮火支援,大幅提升了作战效率。
华为把这一作战模式,搬运到了企业管理上,推出了铁三角组织架构——
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赋予一线团队直接调用资源的权力。
后来,华为明确将一线呼唤炮火制度化,定义了炮火——公司资源,炮声——客户需求与市场动态,听得见炮火的人——一线团队。
这种企业管理的方法论,跟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决策应靠近行动发生地的理念,如出一辙。
它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绕过冗长的审批流程,让一线团队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决策,直接调动资源支持客户需求。
而后方职能部门,转型为业务支持平台,及时响应前线需求,而非指挥和掣肘前线业务部门。
就像任正非讲的,“后方机关不是总部,而是服务部门。”
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比如美的集团、阿里巴巴,复刻采用了这一套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灵活的小团队和资源调配机制,提升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进入房地产下半场,面对行业规模收缩,金茂制定了深耕聚焦、提质增效的经营策略。
这一轮架构和人事调整,本质上就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通过组织扁平化、权力下放和信息共享,提升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
这两年,金茂快速调整身位和适应市场,经营策略已经奏效。
2023年,由于行业整体下行,金茂也一度陷入亏损。
但扭转亏损,只用了一年时间。
去年,金茂销售额983亿,站在千亿门槛前,并且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超过10亿。
在严峻的市场下,金茂守住了规模,还保持了盈利。
扭亏为盈,金茂制定了一个核心策略——
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这个策略的核心,其实是换仓的逻辑——
把过去几年拿到的高价地、亏损项目尽快去化;
手里持有的商业、酒店等非核心资产,通过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换回现金流。
新筹集的资金,更谨慎地投入到核心城市,实现土储结构的调整换仓。
在做优增量上,金茂定下了一个原则——
一年一熟。
金茂的管理层,把农民种庄稼的道理,套用到了开发业务上——
如果每年播下去的新种子,都能保证收成的话,不仅能迅速调整土储结构,还能确保利润和现金流。
新拿地的高毛利项目,将会弥补往年的低毛利项目,从而拉高整体盈利水平。
这对开发商的拿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非常精准,做一个、成一个。
现在的市场行情下,有位地产大佬讲过——
把土地拿对了,开发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从去年十月份以来,金茂突然加大了拿地力度,开始了大换仓。
十一弟查了下,金茂去年在全国12个城市拍下了22块地,总地价333亿。
在房企拿地榜单上,金茂能排到行业第九,比它的销售排名更高。
金茂把资源集中到了更核心的少数几个城市——
去年的拿地开支,有六成资金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
放眼全国楼市,北京、上海、成都,可能是房价最抗跌、业绩最有保证的三个城市。
今年前4个月,金茂以212亿的权益拿地金额,行业排名第七。
年初举行的业绩会上,陶天海作了表态——
“2025年金茂的销售规模,预计会继续保持在千亿左右,排名稳中有升。”
“最主要还是推货结构不断优化,今年的1800亿货值中,有七成是2023年以来新获取的⼟地项目,总体质量不错。”
在行业下半场,金茂的调整适应很快——
扭亏为盈,身经百战的老将掌舵,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到位,重启拿地发动机。
打赢了翻身仗,它立马就从防御转向进攻,夺取了下一场战役的制高点。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