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医养公司——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再次递表港交所,冲刺主板 IPO。若此次上市成功,它将成为继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国药之后,同仁堂集团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资料显示,同仁堂医养成立于 2015 年,是同仁堂集团的医疗服务子公司。目前,其拥有 12 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1 家互联网医院以及 10 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2022 - 2024 年度,同仁堂医养实现收入分别约为 9.11 亿元、11.53 亿元、11.75 亿元;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 - 923.3 万元、4263.4 万元、4619.7 万元。
同仁堂医养实现业绩增长、扭亏为盈主要依靠收购扩张。2022 年,其收购了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这两家机构在 2022 - 2024 年产生的毛利分别为 0.64 亿元、0.97 亿元及 0.92 亿元,分别占同年毛利总额的 44.8%、44.6%及 41.3%。2024 年,又收购了上海承志堂 70%的股权及上海中和堂 60%的股权,使得 2025 年前 4 个月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较 2024 年同期增长超 3%。
不过,收购扩张也带来了风险。同仁堂医养在招股书中提示,由于收购扩张,公司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可能出现减值亏损,对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还可能影响财务比率,波及各类融资活动。截至 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 12 月 31 日,同仁堂康养分别录得商誉 1.873 亿元、1.612 亿元及 2.634 亿元。为收购获得银行信用融资,同仁堂医养已将部分股权质押,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银行借款未偿还结余总额为 1.416 亿元。
未来,同仁堂医养表示将继续寻求收购线下医疗机构的机会,计划在 2029 年底前收购 5 家营利性医疗机构,战略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长三角、四川、重庆、广东等经济活跃区域。但按 2024 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同仁堂医养在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仅为 0.2%。业内人士指出,收购医养资产短期内可通过并表“美化”报表,长期来看则考验同仁堂的整合能力,若缺乏战略协同,会分散资源。
同仁堂品牌创始于 1669 年,“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其创立初心。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的资本扩张是把双刃剑,若不能有效管控成本、强化品牌信任,可能陷入“规模不经济”困境。如何平衡传统底蕴与现代资本运作,是其未来成败关键。
业绩方面,由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高企,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及同仁堂国药均出现增收不增利问题。2024 年,同仁堂新增门店 250 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12%,但净利润同比下降 8.54%,经营现金流大幅下降 59.29%。近两年来,同仁堂科技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滑,2024 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10.62%。2024 年,同仁堂国药收入同比增长 5.7%,净利润同比下降 10.4%。
此外,同仁堂还曾被曝出质量问题。2018 年,其被曝回收过期蜂蜜,市场监管总局撤回其“中国质量奖”称号,此后还因多批次中药材质量问题被通报。而且,同仁堂近年来跨界涉足药妆、保健品、咖啡等领域,但多数项目未能形成稳定盈利。
研发投入上,同仁堂长期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 2%左右,远低于日本汉方药企业。2024 年,同仁堂研发费用下降 3.72%,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2.2%;同仁堂科技研发支出减少,相关占比降低;同仁堂国药研发费用也进一步缩水。业内人士认为,2024 年同仁堂系上市公司营收亮眼但利润下滑,研发投入缩水,创新力不足或影响未来利润持续增长。
近期,同仁堂内部高管也频繁变更。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均有多位高管离任或新任职,涉及总经理、董事长、副总经理等多个重要职位。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