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6月30日,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医养”)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发起上市冲刺,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若能成功上市,同仁堂集团将收获第四家上市公司平台,目前其旗下已有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及港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
同仁堂集团全力扶持同仁堂医养上市,不仅身兼客户与供应商双重角色,还在2022年主导其收购了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以下简称“三溪堂”)。2024年1月,三溪堂国药馆获得向浙江省零售商(不包括同仁堂集团旗下药房和医疗机构)独家销售同仁堂大单品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的权利。三溪堂的业绩表现亮眼,成为同仁堂医养的重要业绩支撑点,其带来的毛利占到了同仁堂医养毛利总额的四成以上。
招股书显示,依托同仁堂品牌发展的同仁堂医养,按2024年总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计,已成为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市场份额为1.7%。2022 - 2024年,同仁堂医养实现收入分别为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 923.3万元、4786.9万元、6173.2万元。
三溪堂在这期间为同仁堂医养贡献了可观收入。2022 - 2024年,来自三溪堂的收入分别为1.99亿元、3.60亿元、3.74亿元,占同仁堂医养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9%、31.2%、31.8%;同期产生的毛利分别为6400万元、9690万元、9180万元,占当年同仁堂医养毛利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4.8%、44.6%、41.3%。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2年6月,三家同仁堂系公司进入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股东行列。经过多次股权变更,2024年3月,除同仁堂医养外的同仁堂系股东退出,三溪堂两家公司由同仁堂医养和原实控人朱智彪、潘松琴夫妇共同持有,目前同仁堂医养持股比例已达75%。同时,朱智彪、潘松琴夫妇通过增资扩股成为同仁堂医养股东,合计持有3.87%股权。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仁堂系股东收购三溪堂股权前,三溪堂向朱智彪、潘松琴夫妇发放红利超2亿元。
在业务方面,2023年,三溪堂国药馆高毛利率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销量下降,导致同仁堂医养销售该板块产品的毛利率下滑。2024年1月,三溪堂国药馆获得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在浙江省的独家销售权。2024年,仅安宫牛黄丸(天然款)一款产品就为同仁堂医养带来7314.9万元销售收入,三溪堂国药馆批发该产品收入达5160万元,占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销售收入的31%,年内售出60000盒。
不过,同仁堂医养批发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毛利率逐年走低,2022 - 2024年分别为39.6%、20.2%、17.9%。其在招股书中解释,2023年是因三溪堂国药馆高毛利率产品批发量减少,2024年则是安宫牛黄丸批发毛利相对较低所致。以17.9%的毛利率测算,三溪堂国药馆采购安宫牛黄丸(天然款)单价不超过706.06元/盒。2024年,同仁堂医养向同仁堂集团采购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金额从3860万元增至1.46亿元,主要是三溪堂国药馆采购安宫牛黄丸所致。同仁堂2024年年报显示,向同仁堂医养销货及提供劳务关联交易金额为8623.45万元。此外,同仁堂医养计划2025年、2026年采购额分别增加至约7000万元、9500万元。
2024年,同仁堂系两家公司还成为同仁堂医养的客户,合计贡献2025.2万元营收。对于同仁堂集团全力托举同仁堂医养赴港上市是否会影响其独立性的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次致电同仁堂医养,均未得到回应。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