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两年分红6.87亿拟募资13.65亿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584阅读 2025-08-23 05:47

Ai快讯 近期,海思科(002653.SZ)回复了深交所对其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发出的审核问询函,试图解答13.65亿元定增计划中的诸多疑问,涉及业绩波动、高额分红后募资、研发费用资本化畸高以及产能闲置等问题。

财报显示,2023年和2024年,海思科现金分红金额分别达2.23亿元和4.64亿元,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75.5%和117.31%。然而,大额分红后公司便启动了13.65亿元的定增计划。8月20日,海思科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近十年现金分红比例较高,坚持与投资者分享经营成果,重视投资回报,分红政策连贯一致,且历次分红和本次发行均履行了必要程序,不涉及利益输送。但实际上,海思科每年分红的大部分流入了前三大股东口袋。

海思科是一家集新药研发、生产制造、推广营销于一体的医药公司,产品覆盖麻醉镇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细分领域。监管的疑虑源于其“先分后融”的操作模式,这种模式引发了对资金安排合理性的质疑。海思科方面表示,现金分红兼顾了股东回报与公司发展,2022 - 2024年平均现金分红占平均净利润的比例为70.97%,与公司盈利、现金流及业务规模相匹配。同时,测算得出2025 - 2027年新增营运资金缺口为3.26亿元,综合考虑有息负债情况,本次股权融资补流具有合理性。

在控制权结构上,海思科股权高度集中。截至2025年3月,王俊民、范秀莲、郑伟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表决权合计达73.27%。3月一致行动关系解除后,王俊民单独持股40.11%成为实际控制人,高持股比例意味着大股东可能是分红的最大受益者。海思科称其分红政策符合监管鼓励方向。

在研发投入方面,海思科的会计处理方式引发监管关注。2022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每年维持在9 - 10亿元,但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畸高,分别为53.39%、40.98%、37.65%。与恒瑞医药、恩华药业等同行相比,海思科的资本化比例明显更高。海思科辩解称高资本化率是因为“进入临床Ⅲ期项目较多”且“研发内控管理有效”,并透露了其资本化政策。公司还表示依据内控制度核算,研发费用未下降,资本化研发投入有依据和底稿支持,不存在虚高情形。

营收增长而扣非净利润下滑也是监管的关注点之一。2022 - 2024年,海思科营业收入分别为30.15亿元、33.55亿元、37.2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7亿元、2.95亿元、3.95亿元,但扣非净利润波动较大。2023年和2024年,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7462.95万元、1.93亿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分别为27.08%、48.86%,公司未充分论证其对盈利可持续性的影响。海思科解释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变动趋势不一致是因为费用支出提升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此外,海思科还强调“创新药环泊酚注射液放量”带动业绩增长,该产品美国上市“预计2026年下半年”,且运营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将采取境外生产、境外销售策略,与境外医药企业合作降低关税政策影响。

审核问询函回复还揭示了海思科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的问题。2022 - 2025年3月,已商业化销售的主要产品剂型产能利用率较低,大容量注射剂产品产能利用率在35% - 55%之间,小容量注射剂和片剂产能利用率均低于30%。海思科方面表示,这是因为创新药产品处于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产能规划预留了规模。

此次定增募资用途包括9.65亿元投入6个新药研发项目,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称这些项目“均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若6款创新药产品成功获批上市,现有产能可满足新产品生产需求,促进产能利用率提高,二者相互支撑。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