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在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的动态备受关注。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复了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的股权变更。中国银行(601988.SH)通过股权受让,对中银消金的直接持股比例达到47.98%。
中银消金回应称,主要股东通过战略收购增持股权,是为落实监管政策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治理,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此次中国银行收购的是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3.558%股权,以及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1.617%股权。完成变更后,加上中国银行通过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的13.23%股权,合计持股比例将达到61.21%。
近年来,中银消金不断推动线上化转型。数据显示,2022 - 2024年其发放贷款金额中,线上业务占比分别为84.40%、88.94%、93.72%,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银消金过去以房抵贷为标志的线下业务为主,从四年前开始定位线上化转型,截至2023年年末,房抵贷类线下业务持续性缩量至不足贷款余额占比四成。
在中银消金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中可见,转型过程中中国银行给予了大力支持。其线上业务“好客贷”是与中国银行联动研发的信用消费贷款产品,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是目前中银消金线上自营产品及行司联动的重点产品。评级报告指出,中银消金是中国银行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凭借丰富的客户资源支撑其业务发展,还通过委派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公司管理,在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给予支持。
有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表示,集中的股权结构利于强化内控与风控,避免“多头话语权”干扰,推动内控体系统一,依托股东经验建专业风控团队,还能实现资源集中联动,降低机构成本。
业内普遍认为,股权集中可大幅提升风险抵御能力,避免股权分散时股东问题传导至机构。消费金融的后半场是比拼股东资源实力的战场,在监管导向与实际优势下,新机构严格达标,存量机构通过股权转让等调整结构,股权集中化将成主流趋势,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此前,华北地区有消费金融公司因参股股东自身原因,股权屡次被冻结。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主要持股人持股占比集中后,可更好地整合资源,助力机构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服务能力,减少内耗,提升运营效率,还能提升风险抵御能力,避免股东问题传导,主要股东能注资补充流动性,降低风险连锁反应。他表示,这是落实监管政策、优化公司治理、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股权变更是资源优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股东战略意图能更顺畅落地,保证公司发展方向与股东长期规划一致。在资金方面,大股东能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业务协同上,能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新业务增长点;还能引入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减少经营不稳定因素,营造稳定发展环境。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