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广发基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务成绩单:营业收入38.98亿元、净利润11.8亿元,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跻身行业前列。然而,与业绩向好并行的却是主动权益投资的集体失速。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全市场年内回报为负的95只主动权益基金中,广发独占10只,成为负收益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财务端稳健扩张、投研端屡屡失手,这种“剪刀差”在广发基金尤为突出。更具反差的是,其中多只业绩垫底产品由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王明旭掌舵,而在投资者蒙受亏损的同时,他已然凭借员工持股平台获得近800万元的分红。业绩与激励的错位,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财务表现的稳健与扩张
2025年上半年,广发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8.98亿元、净利润11.8亿元。对比同行,易方达同期营收超过70亿元、净利润约20亿元,华夏基金营收约55亿元、净利润16亿元,富国基金则录得营收41亿元、净利润12亿元。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广发基金管理费收入29.09亿元,在全行业排名第三,仅次于易方达(39.18亿元)、华夏(30.01亿元);托管费收入6.43亿元,也同样位列第三。
这种表现主要得益于庞大的管理规模。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广发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非货公募规模达8945亿元,较2024年末,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规模分别增长48.5亿元、104亿元、246亿元,即便在权益投资端出现波动,管理费和托管费仍能稳步进账。
与其他头部机构的对比,广发基金的“费基优势”进一步凸显。易方达依靠超2万亿规模稳居龙头,华夏、富国则在权益和债券产品上持续扩张,广发虽然在投研端表现不佳,但财务端依然稳坐行业前列。这种亮眼的财务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主动权益端的疲态,却也揭示了行业“旱涝保收”的收入结构特征。
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困境
与固收端的稳健相比,广发基金在主动权益端的表现却陷入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股票差价收入为-58.1亿元,在行业前25家基金公司中垫底;同期易方达和富国分别录得81亿元和67亿元,华夏更是达到266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广发基金在债券投资端录得102.9亿元收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权益端的亏损,但整体格局依旧偏科严重。债券投资提供了稳定现金流,而主动权益基金却成为拖累。对于一家曾凭借权益投资一度走上行业前列的公司而言,这种落差格外刺眼。
更直观的体现是在产品业绩上。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全市场年内回报为负的9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广发基金独占10只,成为负收益产品数量最多的公司。其中,广发内需增长混合A(270022)、广发价值优势混合A(008297)跌幅均超过8%,广发睿铭两年持有期混合A(011194)、广发均衡优选混合A(010379)的回撤也超过6%。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10只产品中6只由广发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王明旭管理。资料显示,王明旭自2018年起任职广发内需增长灵活配置混合A基金经理,任期回报达134.3%。然而近1年以来,该基金在同类产品中排名持续垫底,年内回报落后业绩基准超16.5个百分点。
不过,与投资者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明旭的个人收益并未受到明显影响。据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分红测算,他近年来累计获得的现金分红接近800万元。换句话说,即便投资端出现系统性失速,他仍然可以依靠股权分红保障收入。
员工分红与激励逻辑
2020年,在政策松绑与行业竞争的背景下,广发基金设立了五家员工持股平台——嘉裕元、嘉裕祥、嘉裕禾、嘉裕泓和嘉裕富,合计持股10%。这些平台的股东构成中,不乏公司核心管理层。企查查资料显示,总经理王凡、价值投资部总经理傅友兴、成长投资部总经理刘格菘、督察长项军等均在其中持股;2024年新任董事长葛长伟也在年底新增投资。持股平台的设立,使得核心高管能够通过分红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收益。
据广发证券年报披露,2020年至2024年,员工持股平台累计分红近6亿元,仅2024年一年就合计分得8458万元。其中嘉裕元分红3273万元,嘉裕祥1886万元,嘉裕禾1312万元,嘉裕泓1005万元,嘉裕富982万元。
在个人层面,经测算,总经理王凡近五年累计分红3571万元,傅友兴累计分红2531万元,项军1185万元,刘格菘仅通过嘉裕元也获得668万元。即便在主动权益投资承压、基金持有人蒙受亏损的背景下,核心管理层依然通过股权分红享有稳定的现金回报。
这一现实与制度初衷形成了鲜明反差。2013年《基金法》修订后首次明确公募机构可实施股权激励,2019年后监管层更是鼓励通过股权绑定核心人才,以优化公司治理。但在实践中,股权分红逐渐演变为更具确定性的收益来源。对于公司高管而言,即便个别人投资端失利,只要公司整体盈利,依然能够依托分红实现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长期回报。
这种错位逻辑,使财务端与投资端的背离愈加突出。广发基金的案例表明,公司一方面依靠庞大的存量资产和管理费保持稳健增长,另一方面主动权益板块却遭遇系统性失速。与此同时,员工持股平台的分红机制,使核心管理层在业绩承压时仍能获得稳定收益。财务繁荣、投资低迷与员工分红的并存,不仅揭示了公司内部的治理逻辑,也让整个行业面临如何真正实现“业绩与激励挂钩”的拷问。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