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星宇航拟发卫星,全产业链撑估值待察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7227阅读 2025-09-19 17:04

Ai快讯 随着“星际之门”等大型项目计划的宣布,全球各大云服务提供商资本开支持续上修,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AI算力成为资本市场热门板块,产业链各环节牛股频出。但算力需求爆发也带来痛点,如电力短缺、散热对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市场将算力部署目光投向太空,全球已有多家公司启动太空算力项目,其中包括计划在太空中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数据中心的 Starcloud,以及已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星宇航在今年 1 月 27 日首次递表后,于 8 月 25 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是全球少数实现太空 AI 计算并构建天基算力网络的商业航天企业。截至 2025 年 6 月,公司累计完成 14 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 27 颗卫星,其中 21 颗为 AI 卫星。若成功上市,国星宇航有望成为亚洲首个以“太空计算”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开启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新纪元。

国星宇航在 AI 卫星技术方面优势领先,但阶段性出现“增收不增利”局面。AI 卫星是随着 AI 技术发展兴起的卫星类型,包括 AI 应用卫星及 AI 智算卫星。国星宇航成立于 2018 年,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全链条参与者,专注于低地球轨道商业卫星尤其是 AI 卫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运营。

国星宇航发展历程堪称我国太空算力的进化史。2018 - 2021 年,公司专注自主开发 AI 有效载荷,验证 AI 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2018 年 12 月,发射中国第一颗 AI 应用卫星。2023 年以来,启动遥感数据的空间维数自动化增强技术研发及推广,以灵境引擎为基础提升提供特定场景星基解决方案的能力。2024 年 2 月,发射中国第一颗 AI 智算卫星。2025 年 5 月 14 日,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 12 颗 AI 智算卫星组成的 AI 智算卫星星座。截至 2025 年 8 月 17 日,公司自主开发了 6 颗 AI 有效载荷、4 颗 AI 应用卫星和 16 颗 AI 智算卫星,完成 14 次太空任务。

弗若斯特沙利文表示,国星宇航 2024 年 9 月 24 日发布的 XSD - 15 成为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 AI 大模型的卫星,巩固了其在 AI 卫星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2025 年 5 月 14 日发射的 AI 智算卫星(XSD - 37 及 XSD - 38)在轨算力达每颗卫星 744 TOPS,是全球在轨算力最高的卫星,彰显其在 AI 卫星算力领域的卓越实力。

业务结构上,国星宇航有卫星及相关服务、星基解决方案、其他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卫星及相关服务提供端对端服务;星基解决方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灵境引擎算法提供定制应用方案;其他服务包括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及软硬件代理服务,公司表示该业务履行完现有合约义务后将终止运营。

业绩方面,国星宇航近年来收入快速成长,但利润仍亏损。2022 - 2024 年,收入分别为 1.77 亿、5.08 亿、5.53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 6729 万、9069 万、6904.7 万元。2025 年上半年,收入增长 65.11% 至 2.41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约为 1.44 亿元,与 2024 年同期相当。收入增长但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毛利率波动大,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占比高。不过,经调整净亏损率持续收窄,或说明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在逐渐提升。

我国卫星行业近年来稳定增长,市场规模由 2020 年的 629 亿增至 2024 年的 82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7.1%。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技术落地应用和产业生态构建。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我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由 2024 年的 827 亿增至 2029 年的 2661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26.3%。

国星宇航作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全链条参与者,在商业化层面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按 2024 年收入计算,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 2%;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前五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 22.1%。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规划未来发展,依托 AI 智算卫星推进长期星算计划,建设由 2800 颗 AI 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截至 8 月 17 日,3145 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获国际电信联盟审批并公示。公司计划在 2028 年前发射首批 100 颗 AI 智算卫星,2025 年已成功发射 12 颗。未来两三年内,公司仍处于超前投资的高投入阶段,巨额资金需求与盈利周期漫长的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能否在商业化及利润释放方面取得突破,或许是决定国星宇航上市后估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