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能源车盈利:电池环节拿走九成利润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7.9w阅读 2025-09-20 09:28

Ai快讯 时代商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虽深受内卷困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474.92亿元,同比增长37.2%,创近五年新高。不过,产业内部利润分配却十分割裂,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2021 - 2025年各上半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分别为194.35亿元、349.85亿元、318.9亿元、346.11亿元、474.92亿元,尽管经历过阶段性产能过剩,产业整体利润仍震荡上升。

按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分为上游“电池化学品”“ 锂电专用设备”;中游“锂电池”;下游“电动乘用车”。产业内部利润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22年上半年,产业89.1%的净利润集中于电池化学品环节,随后利润逐渐向电池环节转移。到2025年上半年,电池化学品环节净利润降至49.41亿元,占比降至10.4%;而电池环节净利润上升至365.1亿元,占比达76.9%。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乘用车于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此前,电动乘用车一直是产业内唯一亏损的环节,2023 - 2024年上半年亏损幅度逐渐缩小,2025年上半年首度盈利,合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效果,7家电动乘用车企合计营收从2021年上半年的1333.41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887.5亿元,且冲击高端市场初见成效。

从盈利指标来看,“锂电专用设备”环节平均毛利率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锂电专用设备平均毛利率为26.2%,大幅领先其他环节。该环节高毛利率与其“定制化属性”以及“技术门槛较高”有关,竞争烈度小于其他环节,但受限于规模,整体利润规模仍相对较小。

实际上,产业利润更倾向于向两大巨头集中。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净利润为323.65亿元,一家占据锂电池环节88.5%的净利润,占全产业68.1%净利润;被列入电动乘用车环节的比亚迪,净利润达160.4亿元,占全产业净利润的34%。若剔除这两大巨头,其余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盈利格局割裂明显。101家企业中,有67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低于1亿元,其中38家亏损,亏损率约38%,中小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部分整车企业亏损幅度大,蔚来、北汽蓝谷、小鹏汽车分别亏损117.45亿元、32.9亿元、11.42亿元,亏损幅度排名全产业前三。电池化学品、锂电专用设备、电动乘用车环节亏损面较大,亏损率分别达50%、47.4%、42.9%,而电池环节亏损率明显较低(12.9%),展现出对上下游较强的议价能力。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