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工业双向奔赴:从机器视觉到具身智能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7w阅读 2025-09-25 08:16

Ai快讯 2025工博会期间,《科创板日报》观察到,AI与工业的融合成为贯穿展会的一条主线,工业AI正从概念验证走向价值创造,但落地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在英特尔展台,一台工业具身机器人进行了搬运演示。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安努智能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开展三小时直播,智元机器人通用具身机器人连续进行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任务。该场直播是安努智能、智元机器人合作基于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完成的落地作业,并实现了批量商业化采购。成都安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文宏杰介绍,现场实现了具身智能的轮式机器人和AMR协同搬运,效率达到两班倒,每班10.5小时,每台机器人测算下来能够替换0.7个人,一台算1.4个人。在空间回收、搬运节拍上,从进场时的3分钟到现在接近35秒,已达人类速度标准且还在进步。

一位英特尔技术专家表示,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增长远超预期,去年约两三千台销量,第三方机构对今年保守估计约七八千,而目前市场情况显示今年可能突破3万甚至更多。具身智能作为AI技术在工业场景落地的典型方向,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轮式复合机器人、机械狗、工业机械臂和AMR等,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最终将下沉应用于传统工业机器人,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和AI能力。

工业AI是比具身智能范畴更广的领域,潜在市场规模更为庞大。有英特尔技术专家称,工业场景是AI商用落地重要场景之一,近两年企业在设备端、数据中心及在线人机界面广泛应用AI技术。根据IDC预测,各类软件的AI渗透率和市场空间快速增大,AI算力需求及相应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除具身智能外,工业AI具体应用场景还包括机器视觉、工业控制和工业数字化。机器视觉中,大模型兴起使更多AI技术引入,解决了传统CNN网络局限性;工业控制里,强化学习逐步成为部署方向;工业数字化方面,大模型让RAG取得显著进展,全球头部厂商及国内许多ODM、ISV普遍采用RAG降本增效。

工博会上,AI在工业场景的落地集中展示。海康威视带来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场景应用,可监测配件错漏放情况,该应用已在其制造基地规模化落地。海康威视还推出系列基于“物联感知+AI”技术的数字化产品,应用于多个工业场景。台达展位面积超200平方米,有四大主题展区,在AI数字化工厂展区展出整厂级绿色制造方案。中达电通总经理宫鸿华表示,台达通过全场景数字化管理,虚实整合打造未来工厂。施耐德电气将AI技术融入产品、生产运营和服务,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工业AI优化方案。其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丁晓红介绍,正尝试在全生命周期引入AI。

不过,工业AI落地面临挑战。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行业及战略中心负责人乔锃指出,工业AI往往达不到工业实时控制要求,在确定性和精确度方面,输出结果是逐步逼近而非确定性输出,目前只能起辅助作用,与原有工业软件结合效果较好。丁晓红提到,数据基础是AI应用的基础困难,中国很多用户缺乏大量优质数据用于训练AI,AI精准度需不断累积数据实现。她强调,AI技术要与实际需求结合,通过大模型与小模型结合、“AI+具体应用场景”等方向,让工业AI真正落地并体现价值。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