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建加速推进,阿里、京东重金加码!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涨近2%,连续11日“吸金”,最新规模逼近50亿再创新高!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有连云 6405阅读 2025-09-25 14:38

今日(9.25),受AI消息面利好港股科技再度大涨,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大涨近2%,成交额已超8.5亿元,盘中持续溢价。资金面上,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连续11日“吸金”超7亿元,最新规模超47亿元再创新高,同类持续领先!

image

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飘红:华虹半导体、优必选涨超4%,小米集团涨超3%,商汤涨超2%,腾讯控股张超1%。

image

消息面上,9月25日,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集团CEO许冉表示,刘强东已亲自担任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京东的目标是未来三年持续投入人工智能发展,带动万亿人工智能生态规模,同时开放京东场景、供应链数据,服务具身智能企业模型训练及应用测试。大会现场京东宣布大模型品牌Joy全新升级,发布了购物和生活助手“京犀”、万能数字人助手“他她它”和附身智能应用“JoyInside”。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9月24日,阿里巴巴2025年云栖大会在杭州开幕,会上管理层分享了其对于人工智能与云计算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判断,以及阿里巴巴未来在该领域的核心发展战略。阿里巴巴发布多款新型大模型,彰显出阿里巴巴在大模型迭代上的持续投入与不断突破。

总结来看,华泰证券认为第一天大会的四项要点获得市场的重点关注与积极反馈:

1)管理层对于未来AI基础设施需求体量及AI潜在应用场景保持强烈信心,指引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3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持续追加更大投入;对比2022年,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考虑到技术迭代推动算力/能耗的提效,这意味着算力规模的提升将远大于能耗规模的提升)。

2)阿里巴巴发布7款新的通义大模型,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3)阿里巴巴发布高密度的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高性能网络HPN8.0和升级版分布式存储系统。

4)阿里巴巴与海外头部芯片厂商英伟达在PhysicalAI领域达成合作,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在内的全链路平台支撑。看好阿里巴巴依托其领先的AI与云计算基础设施规模与技术实力,在坚定投入的支持下,持续捕捉新一轮AI技术革命中的商业化机遇。

一键布局港股科技,认准更“纯”科技属性的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标的指数聚焦TMT行业,不含医药、家电、汽车,AI属性更纯!前十大成分股合计权重高达82%,龙头含量更高!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还支持T+0交易、不占用QDII额度,是投资港股科技赛道更为高效便捷的选择,一键轻松勾勒精华版的“科技版图”!

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以下优势值得关注:1)阿里、腾讯、中芯国际、小米、华虹半导体,“世界级大厂”高度集中!2)相比港股科技板块其他指数,无医药下跌影响!3)相比港股互联网,不仅纳入国产算力等优质硬件,而且布局消费电子优质标的!4)标的指数在AI方面占比更高,更契合当前科技行情!5)9月指数调仓中前十大权重新增地平线机器人-W,高科技属性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上述基金均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标的指数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股票市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回报率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可能存在偏离。请投资者关注指数化投资的风险以及集中投资于单一指数成分股的持有风险,请关注部分指数成分股权重较大、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请关注指数化投资的风险、ETF运作风险、投资特定品种的特有风险等;以上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基金净值会因为所投资证券市场波动等因素产生波动。本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