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股份净利暴增股价涨,迈向机器人新贵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3w阅读 2025-09-28 12:54

Ai快讯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成为A股科技赛道重要主线,双林股份是备受市场追捧的超级牛股。截至9月25日收盘,公司总市值约263亿元,较去年股价涨幅约134%。9月24日,双林股份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由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联合保荐,这标志着其在资本国际化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试图通过香港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加速新兴技术领域战略转型。

双林股份主营业务包括汽车传动驱动智能零部件、内外饰及精密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领域相关部件。其主要客户为国内外整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HDM”)供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15.1%,中国最大的汽车座椅HDM供货商,市场占有率32.8%;全球第九大轮毂轴承供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2.2%,中国第三大轮毂轴承供货商,中国市场占有率6.9%;全球最大的小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制造商,全球及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4%及9.5%。

从招股书财务数据来看,双林股份在2022 - 2024年及2024 - 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稳健营收与显著利润提升趋势。营业收入方面,2022 - 2024年分别约为41.85亿元、41.39亿元和49.10亿元,2023年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及部分客户需求调整影响收入微降1.11%,2024年同比增长18.65%。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5.2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20%,全年增长动能充足。

盈利能力跃升是其闯关港交所的亮点。202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0.76亿元攀升至0.82亿元,2024年跨越式增长至4.9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7.32%。毛利率从2022年的15.7%提升至2024年的17.3%,2025年上半年达20.2%。2024年利润暴增的核心驱动力是一次性的“其他收益”,该项目从2023年的 - 593万元逆转为2024年的 + 1.57亿元,主要来自出售亏损资产(DSI变速箱资产)产生的收益。剔除该一次性收益影响,2024年调整后经营利润约3.83亿元,较2023年的1.53亿元仍实现约150%的大幅增长,显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质的提升。

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经营造血能力健康。2022 - 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4.43亿元、3.78亿元及7.01亿元,2024年大幅增长85.5%,与净利润增长趋势吻合,利润质量较高。2022 - 2023年,“净利润现金比率”远高于100%,核心利润现金转化率高。投资活动现金流显示公司持续产能投入和技术升级,2024年投资支出收窄,2025年上半年因新项目投资再度扩大。融资活动现金流主要为借款偿还及股利支付,体现财务结构优化。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从2022年末的3.33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5.11亿元,资金储备充裕。

双林股份核心竞争力在于多元化且协同发展的产品矩阵,主要分为四大业务板块。传动驱动智能零部件是主力业务,收入占比稳定在55% - 60%,2024年强劲反弹,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1.9%,核心地位加强。新能源动力系统是亮眼增长引擎,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7.2%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7.4%,2025年上半年实现93.8%的高速增长。轮毂轴承作为传统优势业务,重要性相对下降。

公司战略转型路径清晰,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高附加值、高增长性业务合计占比从2021年的67.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6.3%;二是抓住新能源风口,新能源动力系统业务带来收入增量并提升估值预期;三是“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业务布局契合汽车产业核心变革方向。

人形机器人是双林股份受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原因,其将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HDM)的精密传动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关节,已建成反向行星滚柱丝杠中试生产线,年产能达1.2万套,产品力获客户认可。但截至2025年6月,机器人业务未产生规模收入,预计2026年才可能实现小批量收入,短期业绩仍依赖汽车主业。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69亿元,机器人新业务需持续投入,若商业化进度滞后,高研发支出可能侵蚀利润。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已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净利润同比下滑25.08%,反映转型期财务压力。

人形机器人市场虽有爆发潜力,但当前处于“示范应用先行、大规模商业化在后”的初级阶段。双林股份的价值短期看汽车基本盘,中期看样品转化率,长期看技术迭代能力。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智通财经 股市行情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