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第一财经对机器人在工厂应用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发现双足与轮式机器人在工厂场景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引发广泛关注。
新时达总经理刘长文表示,大家逐渐形成共识,双腿的人形机器人不适合工厂。近一年,不少机器人企业将产品推向制造业场景,双足机器人却“水土不服”。工厂与企业普遍反映双足机器人能耗过高、移动速度慢,跟不上工业流水线节拍,效率低下,会被轮式机器人替换。
新时达近期向海尔重庆冰箱工厂派驻了一台人形机器人。海尔在2025年初控股新时达后,双方在机器人领域合作加深。新时达计划今年年底完成量产机器人的工业认证,其核心工作一是升级机器人控制技术以满足工厂场景需求,二是采集工业数据用于新一代机器人训练。
普智机器人也已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工厂。在9月25日的2025云栖大会上,该公司副总经理蔡志昊透露,已出货200台机器人,其中六成是轮式、四成是双足机器人。轮式多用于工业场景,双足主要用于展厅讲解。从开发经验看,双足机器人开发成本显著更高,其开发难度大、需要更多自由度和传感器,训练所需数据量也更大。普智生产的双足机器人出货价格在50万到60万之间,轮式在40到45万之间。蔡志昊预计2026年出货量可提高至1000台。
富临精工今年在四川绵阳工厂引入智元机器人,联合测试后追加订单,总体引入远征A2 - W型机器人近百台。富临精工工程部主任邓扬认为,料箱搬运是机器人落地工厂的好切入点,目前机器人在特定场景能连续几小时零失误,但适应不同作业现场环境是难点,需要各方共同投入打通数据堵点。此外,工厂对机器人负载能力有更高要求,目前机器人硬件迭代以覆盖更多需求是下一步挑战。
双足机器人在工厂的短板逐渐暴露。普智方面收到用户反馈,双足机器人步伐偏慢,移动速度约每秒1.3米,而轮式可达每秒2.5米。在工业生产线高强度工作环境下,双足机器人难以融入作业产线,会出现工人等待机器人的情况。同时,双足机器人存在续航焦虑,满负荷运作续航在2到3小时,轮式为4到5小时,且轮式充电技术成熟可自动回充。虽然双足机器人可跨越高低不平路面、爬坡上楼,但在工厂平整地面且有电梯的环境下,这一优势并不突出。轮式底盘能耗小,投入成本低,受到企业欢迎。新时达定位工业领域应用,轮式应用能创造用户价值,目前虽在积累双足机器人技术储备,但短期内不会推出商业化产品。
不过,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对人形机器人抱持更乐观看法,不看好轮式机器人在工厂的未来。他认为轮式机器人稳定性、受力控制难度大,对精度控制只能达到厘米级,难以满足工业上毫米、亚毫米级的要求,只是企业的市场策略。未来双足机器人攻克全身行为模型后,将替换轮式产品。此外,人形机器人的能耗问题有望通过技术进步解决,采用直线关节后能耗将远低于轮式。江磊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存在“大脑不够大,小脑不够小”的问题,呼吁国内大模型厂家针对机器人优化大语言模型,同时需进一步蒸馏运动控制模型。
均普智能董事长周兴宥认为,人形机器人能否在工厂立足取决于行业和技术发展。从安全性、技术可达性、经济价值等方面看,双足机器人进入工厂全场景应用还有不少阻碍,未来3 - 5年,甚至5 - 10年才有可能实现,但它为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柔性作业场景提供了新思路。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