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产业崛起,分工协同AI赋能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7.4w阅读 2025-09-27 03:32

Ai快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的定义从上一年的“新增长引擎”改为“新兴产业”,提及顺位也从第七位升至第二位。在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加速崛起。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到2026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预计2035年达到3.5万亿元。

近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专门开辟了“低空经济”闭门专场研讨,科创板低空经济领域各细分板块龙头企业参会,包括司南导航(688592.SH)、中科星图(688568.SH)、纵横股份(688070.SH)、霍莱沃(688682.SH)、科德数控(688305.SH)以及上海西虹桥导航技术公司等。

多位嘉宾和机构投资者认为,低空经济是一个综合性领域,集材料、动力系统、卫星导航、数据处理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其发展逻辑是产业拉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催生新的市场需求,新需求反哺产业产值增长,最终形成成熟的产业形态。打造极具协同性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需要耐心企业、耐心资本、耐心政府三者合力,至少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投入、摸索与迭代。

政策、监管、产业链的协同是嘉宾探讨的重要话题。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印发,明确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4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标志着低空经济进入“顶层设计 + 政策落地”的高层级统筹推进阶段。

中科星图副总经理、董秘杨宇表示,低空经济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凭借软件与硬件的双重驱动,中国有望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实现全球“弯道超车”。西虹桥导航总经理郁宏伟认为,政策支持源于产业先期发展,政策落地需要监管与产业协同,属地政府在监管层面的责任界限需进一步清晰化,空域管理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霍莱沃董秘申弘指出,低空空域开放是前提,电磁环境的仿真和验证是技术层面的基石。司南导航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王昌强调,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完整产业链支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科德数控首席专家白彦庆期待与产业链伙伴在中、大型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部件制造方面合作。

AI赋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王昌认为AI在低空经济有两个可实现维度,一是在某项技术或产品上的运用,二是在应用场景中的实现。司南导航在人工智能领域早有布局,选择DeepSeek模型,还有智能驾驶相关产品。纵横股份“纵横云”平台接入AI,用于数据识别和标定。霍莱沃基于自主研发的CAE软件,通过AI技术对仿真过程进行针对性赋能,探索“AI + 复杂电磁环境”应用。郁宏伟认为,AI在低空无人机数据处理方面应用较成熟,自主飞行尚待完善,未来在安全可控飞行、监管侧飞行器目标识别等方面值得关注。白彦庆表示,低空经济产业链未来发展需要加入大模型,无人机管控大模型要融入政府管理规则,政府管控需与空管及交通系统联网应用。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