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货公司“出海”案例提供有益借鉴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8.8w阅读 2025-09-26 08:12

Ai快讯 近日,南华期货获得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1.24亿H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作为A股首家上市期货公司,南华期货迈向“A+H”双平台上市,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期货行业加速国际化布局的缩影。

南华期货的国际化布局起步较早。公司成立于1996年,根植浙江近30年,受浙江商业传统和浙商精神影响。2006年,作为CEPA3框架下第一批“走出去”的内资期货公司,南华期货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境外子公司,开启国际化征程。此后加速全球布局,2014年在美国芝加哥设立第一家FCM子公司,2017年在新加坡设立首家持牌金融机构,2018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子公司,完成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伦敦四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布局,覆盖三大时区,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交易。

赴港上市对南华期货意义重大。在提升国际形象方面,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汇聚全球资本与机构投资者,在此上市可吸引更多国际目光,增加境外客户信任度。通过港交所平台,能向全球展示业务能力与治理水平,巩固海外业务优势。并且,香港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合规管理要求严格,若成功上市意味着公司运营规范性与透明度达到国际标准,有助于在全球市场树立专业形象。

从战略层面看,赴港上市有诸多战略意义。资本层面,期货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海外业务拓展需大量资金。赴港上市开辟新融资渠道,为海外清算牌照申请、分支机构设立、技术系统升级等提供资本保障。香港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庞大国际投资者群体,能吸引全球资金,支持业务拓展和技术革新。品牌价值方面,港交所受全球投资者关注,南华期货上市后,品牌、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更广泛传播和认可,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吸引更多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南华期货赴港上市也反映了国内期货行业发展趋势。目前境内期货经纪业务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收窄,头部期货公司纷纷海外布局寻找新增量。截至2025年6月,国内期货公司已在全球设立67家境外子公司,业务覆盖多领域。海外业务缓解了国内“内卷式”竞争,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境内期货公司拓展境外业务有多重动力,包括政策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境风险管理需求以及全球资源配置对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南华期货境外业务表现亮眼,为赴港上市提供了底气。其子公司横华国际经营收入和净利润逐年增长,2022 - 2024年经营收入分别约为2.31亿元、5.67亿元、6.54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24亿元、3.59亿元、4.17亿元。盈利能力上,2020年境外业务毛利率为 - 5.76%,到2024年提高到71.26%,成为利润最丰厚的业务板块。

不过,我国期货公司国际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竞争激烈,与国际大型期货公司相比,国内公司在资本实力、投资理念、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业务结构单一,创新服务能力不足,海外业务以传统期货经纪业务为主;境外业务合规与风险管理要求高,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差异大,合规成本高;国际化人才短缺制约竞争力。

面对挑战,国内期货公司应提升跨境产品设计能力、风控水平和本地化运营效率,聚焦全球资产配置服务能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转型,从“通道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南华期货赴港上市为国内期货公司发展提供启示和路径参考。一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是头部期货公司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开拓海外市场可分散经营风险,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二是展现了资本运作与业务拓展的协同效应,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反哺海外业务。

对于国内期货公司出海,建议战略先行,差异化布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重点区域和市场;苦练内功,以人才为本,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风控护航,合规经营,建立全球风控体系,将合规置于首位。

南华期货赴港上市是其国际化战略关键一步,通过资本与品牌双重提升,将更深入参与全球金融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企业出海需求,也印证了我国期货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趋势。随着更多国内期货公司布局海外,全球金融格局将发生变化,中国金融机构国际话语权有望增强,为全球市场和中国实体经济海外拓展与国际金融合作贡献更大力量。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