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9月份以来,房地产行业融资领域喜讯不断。新城发展子公司成功发行1.6亿美元优先担保票据,保利发展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公司债券,万达集团也披露了2025年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情况,首期发行10亿元。中指研究院9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达3808.9亿元,同比微增0.8%。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多家房企市场化融资取得成功,这不仅增加了房企的融资现金流,有利于保交楼和经营回归正轨,还在多方面助力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修复市场整体信心。
信用债是融资“主力军”,为降低行业资产负债率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前8个月,信用债融资以2290.9亿元的规模占据60.1%的比重,是房企融资的大头。企业通过信用债置换高息债务,可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如龙湖集团年内累计兑付债券本息约145亿元,有息负债规模下行;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从大股东处获得信用债融资,为日常经营和债务重组赢得空间。信用债市场的稳定运行,逐步缓释了行业偿债压力,有助于风险出清,筑牢财务安全底线。
房地产融资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心剂”,加快实现“保交楼、保民生”目标。当前房企融资形成了“白名单”机制与创新工具互为补充的多元体系。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白名单”项目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国多地提出“应贷尽贷、应展尽展”目标,加速资金落地效率。9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该协调机制建立了以项目为核心、资金封闭运转的融资新模式,既满足项目融资需求,又保障金融机构风险防控需求,维护了购房人合法权益。同时,经营性物业贷、公募REITs、持有型不动产ABS等创新融资工具广泛应用,推动房地产融资从“增量依赖”转向“存量激活”。自经营性物业贷放开后,招商蛇口、龙湖集团、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通过抵押经营性物业资产获得数百亿元贷款,为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加快项目交付,转变经营模式提供新动能。
民营房企境外融资破冰,虽体量有限,但释放出市场预期改善的强烈信号。今年前8个月,海外债融资57.3亿元,占比1.5%。今年6月,新城控股母公司新城发展成功发行3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债券,成为近3年首家重启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房企。9月23日,新城发展全资子公司新城环球有限公司成功发行1.6亿美元优先担保票据。对房企而言,这标志着其信用资质重新获得国际资本认可;对行业而言,为后续企业重启境外融资提供经验,与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形成合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不过,房地产融资按下“加速键”并不意味着市场会快速回暖,当前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融资改善是“稳楼市”的支撑力,也是房企转变商业模式的助推力。接下来,随着融资“活水”持续注入,房企需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守“保交楼”底线,修复购房者信心,同时加快向“开发与经营并重”的新模式转型,通过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在融资环境持续优化与企业主动转型的双重努力下,房地产行业将迈向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