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城乡经济因“烟火气”繁荣,科技光影也融入文旅场景,勾勒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新图景。
在西安博物院,采用数字化场域技术的《西博宝藏》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亮相。千年编钟乐声随手势摆动响起,三彩腾空马“跃入”掌心,鎏金走龙在虚拟山水间飞腾。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VR体验区,游客戴上头显,在12K超清光影加持下,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唐墓壁画中唐长安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00”后游客辛女士表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唐风华。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文博场馆等运用VR、AR、XR、MR等技术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类似的沉浸式体验在全国多地呈现。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参观者借助RokidAR眼镜智能导览服务,开启“穿越浙江一万年”的时空之旅。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清晰运转。该技术由灵伴科技提供,已在200多家国内文博场馆及景区应用。
科技不仅能“唤醒”文物、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还能赋能自然景观与人文地标,将“静态观赏”变为“沉浸式互动”。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崖壁为幕,讲述神女传说;广东潮州广济桥夜间非遗文化秀,灯光勾勒古桥轮廓;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光影音乐让百年水泥厂“大砼仓”变身“赛博建筑”;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特色光影秀,超600台无人机编队变幻出珍稀海洋动物,结合灯光投影、无人船和烟花效果,带来视觉盛宴。
同时,科技让旅游管理更“聪明”。丽江古城的“智慧小镇”,其“智慧大脑”实时掌握街巷人流,提前预判拥挤点,通过智能广播提示游客避堵。指路机器人为游客当“导游”,5G无人机空中巡护,保障游客安全。
当下,科技从多维度赋能文旅,让“诗与远方”表达更丰富,让文化传承有更鲜活的载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认为,科技是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文旅“智”变要让技术服务于文化和人,为大众带来优质文旅体验。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