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当下,全球能源步入深刻转型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新型储能作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作用举足轻重。不久前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与行业协会代表、产业链企业代表齐聚,探讨储能产业前沿技术,共商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围绕技术突破与产业痛点展开交流,探寻产业加速发展的破局之路。
新型储能产业正处于“加速跑”阶段。储能市场前景广阔,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发展对储能产业提速提出迫切要求。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驱动下,我国建成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规模比重超40%;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9500万千瓦。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中国是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能源革命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出台大量储能政策,推动产业从科研示范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目前我国储能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技术研发不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完善,市场空间快速打开。“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10余种技术路线,形成政策框架;福建等地新型储能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柳新岩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 - 2035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为1.8亿千瓦以上,2030年预计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将达到3亿千瓦。
然而,新型储能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储能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截至2025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安全事故,随着储能系统调用频率提高,电站安全考验增大。宁德时代构建多级安全体系,将电芯安全失效率降至十亿分之一。同时,储能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过去3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80%,近期集采项目中标价格严重偏离成本,低价带来质量安全隐患。国内“价格战”蔓延至海外市场,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利润下滑影响研发投入,削弱企业长期竞争力。此外,不少企业在资本加持下倾向抄袭复制,缺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行业无序扩张态势明显,累计注册储能企业超30万家,全面市场化将加速行业洗牌,大批企业和电站将面临困境。
“反内卷”成为行业共识。业内人士建议,储能企业应围绕核心价值展开创新与竞争,以真实数据和技术能力建立客户信任,推动产业摆脱低价竞争与概念炒作。从短期看,破局需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从长远看,技术创新升格竞争维度才是关键。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企业需从降本增效转向提质增效。宁德时代坚信持续技术创新、攻坚核心技术才能保持领先优势,2014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截至2024年底拥有专利及在申请专利达43000多项。未来需从政策、机制、标准方面探索,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坚守安全底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