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纬新材(688585.SH)复盘,开盘即20cm跌停,报105.68元/股。
具身智能明星企业智元机器人与上纬新材的资本热情稍降。自7月收购公告发布以来,上纬新材股价从年初至今暴涨超1490%,成为2025年A股首只“十倍股”,短短三个月内不下10次20cm涨停,多次触及异常波动,并引发借壳上市猜测。
与此同时,10月10日,市场消息还称,智元机器人正筹备明年赴港IPO(首次公开募股),目标估值400亿-500亿港元(约51-64亿美元),由中金公司(601995.SH)、中信证券(600030.SH)及摩根士丹利联合承销。
华尔街见闻表示,相关投行已确认消息属实。但10月11日,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澄清此为不实信息。
股价“狂飙”
事件始于2025年7月8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智元恒岳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持有的24.99%股份,同时一致行动人致远新创合伙受让5%股份,合计获得29.99%表决权,避开30%的强制全面要约红线。
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成为实际控制人。以每股7.78元计算,此次控制权交易总价约21亿元。公告次日,上纬新材股价即涨停,收盘报9.34元,单日涨幅20.05%,拉开公司股票上涨序幕。
事实上,资本市场相信上纬新材的“借壳”故事,与智元机器人的收购“三步走”策略不无关联:先协议受让29.99%股份,再让原控股股东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最后发起部分要约收购。
9月25日,上纬新材公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智元拟以每股7.78元的价格要约收购公司37%股份(1.49亿股),这一价格仅为当时股价132.1元的约5.9%。但根据《收购管理办法》,该价格合规,因不低于收购提示性公告前6个月内最高取得价格。
这一低价要约进一步刺激市场想象有关智元资产整合事项,毕竟,两者相加,智元机器人将掌控上纬新材66.99%股权,实控超2/3。9月25日,公司收盘报132.1元,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涨停。次日,上纬新材宣布停牌核查,直至10月13日复盘。
传言与否认
控制权变更后,市场普遍猜测智元机器人意图借壳上市。
尽管智元机器人及上纬新材多次否认借壳计划和赴港上市传言,但市场热情难抑,直至复盘跌停,才暂缓这场狂欢。
9月26日停牌核查公告中,上纬新材明确表示“未来36个月内,智元创新不存在通过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的计划或安排”。
10月11日复牌公告中,公司再度重申这一立场,称“近期,公司就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核查。经核实,收购方未来十二个月内不存在资产重组计划”,并提示“目前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但近期股票交易价格已严重脱离当前基本面,股价存在随时快速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而此次被智元否认的香港IPO传闻也并非智元首次否认上市传言,此前7月已有类似报道,公司当时同样回应称信息不实。有业内专家分析,传言源于智元机器人的快速成长和资本布局,公司或更倾向于先夯实业务基础。
整合“资本局”
智元机器人的资本动作也非孤立。
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由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与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联合创立,专注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量产,已构建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系列,覆盖工业制造、商业物流等场景。
成立至今,智元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涵盖腾讯(00700.HK)、京东(09618.HK)、红杉资本等巨头。2025年3月,腾讯领投B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150亿元;5月京东领投B+轮;8月1日,韩国LG电子与未来资产集团联合领投B+轮融资,且此为LG电子在全球具身智能领域中首次对外投资。
融资背后是产业链整合的深化,“智元系”已具雏形。2025年,智元机器人通过投资布局上游供应链,注资卧龙电驱(600580.SH)旗下希尔机器人、博众精工(688097.SH)旗下灵猴机器人等企业,强化核心部件自主化。公司还与富临精工(300432.SZ)、龙旗科技(603341.SH)等合作,落地规模化订单。
10月9日,智元还宣布与龙旗科技达成数亿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部署近千台机器人,成为国内工业具身智能领域最大订单之一。
这种“生态打法”通过合资、投资绑定上下游,助推商业化进程。邓泰华预计,2025年公司出货量达数千台,2026年数万台,未来目标年销数十万台。
而9月下旬的云栖大会上,有知名机器人公司告诉《财中社》,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最高也仅为人工的1/2,距离具身智能的产线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