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A股午后强劲反弹,芯片、机器人等科技板块冲高,机器人ETF基金(159213)强劲收涨2.38%!资金延续小跑进场,机器人ETF基金(159213)全天再获净流入超550万元,此前已连续2日吸金超2800万元。
中证机器人指数(H30590)强势上涨2.44%,成分股南网科技(688248)上涨7.96%,江苏雷利(300660)、中大力德(002896)涨超6%,双环传动涨超4%,大族激光涨超3%,科大讯飞涨近3%,汇川技术、机器人、云天励飞等涨超1%,石头科技、中控技术等微涨。
【机器人ETF基金(159213)标的指数前十大成分股】
截至15:00,成分股仅做展示使用,不构成投资建议
今日盘中,市场传出某机器人龙头公司获得大单的消息,受此催化机器人板块快速拉升,千亿市值龙头快速打板,但相关信息并未获得官方确认!
消息面上,《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印发,提出要打造能听会道、有情商、有智商、有技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和量产制造,推进端侧芯片、灵巧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加快产业化突破。
海外消息面上,Figure 03正式发布,预计其量产确定性较强。根据Figure AI规划,其机器人制造基地BotQ首期年产能目标为1.2万台,未来4年内将累计生产10万台机器人。我们认为其展示了Figure AI在机器人整机设计领域的长足进步,结合其自研VLA模型Helix,Figure 03 已成为当前在家庭场景能力较强的机器人之一,且Figure AI已披露明确的量产规划,预计Figure未来取得订单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确定性较强,相关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
此外,10月14日,领益智造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公司已与智元机器人联合成立合资企业——东莞领智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领益智造持股比例达80%,为该公司控股股东。据了解,此次合作并非双方首次联动,早在2023年底,领益智造子公司便与智元关联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进一步深化为ODM合作,此次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从技术协作迈向产业落地的深度绑定。
业内机构分析认为,"AI技术+精密制造"的组合有望打通从算法到量产的产业链闭环,在工业柔性装配、智能物流等场景具备广阔应用空间,契合IDC预测的工业具身机器人市场35%复合增长趋势。
【产业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正在加快】
国泰海通证券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正在加快。FigureAI正式发布面向家庭和大规模应用的Figure03,标志着产品从实验原型向可部署平台跨越;同时,智元机器人获得数亿元G2框架订单,成为国内工业具身智能领域最大订单之一。上述进展显示国内外企业在商业化路径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来源于国泰海通20251013《Figure03正式发布,智元获数亿新订单——人形机器人行业跟踪报告》)
【估值端:机器人板块正逐步形成新的估值体系】
开源证券认为,机器人板块正逐步形成新的估值体系。根据Figure规划四年内出货超10万台、对应估值近400亿美元,特斯拉万亿薪酬计划中,Optimus机器人目标交付100万台,预计带来约5000亿美元新增市值,参考单台估值密度40-50万美元/台,若国内头部机器人资本化,且未来三年内实现出货10万台,有望对应3000亿元人民币市值空间。(来源于开源证券20251015《机械设备行业点评报告:Figure 03震撼发布,人形机器人的“燃点时刻”》)
布局爆发前夕的机器人板块,可认准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成份股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包括但不限于上游硬件部分的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技床、磨床、设备等;中游系统集成的软件算法、系统研发、装配、控制系统等;下游应用层的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截至2025/03/31
全球科技巨头/新秀全面下场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奇点已至!全面拥抱人形机器人大时代,认准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联接基金(A:024768,C:024769)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该指数结构与产业链环节高度契合,为投资者提供一键布局机器人及其产业各环节的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本基金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文中提及个股仅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列举,本文出现信息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来源:有连云
相关标签:
基金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