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光学传感器龙头企业武汉聚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芯微”)于9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由海通国际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聚芯微是行业领先的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与优化算法的深度融合,赋能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感知、卓越影像与智能化升级。业绩方面,聚芯微实现了爆发式成长。2022 - 2024年,其收入分别约为1.27亿元、2.42亿元、6.6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 - 1.37亿、 - 1.10亿、973.4万,成功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聚芯微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53.85%,期内净利润2071.7万元,同比增长12.39%,成长势头强劲。
聚芯微股东结构亮眼,OPPO、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均为其股东,这表明该公司与下游领先消费电子品牌已深度绑定。
从发展历程来看,2016年,有着丰富半导体行业经验的刘德珩创立聚芯微,并启动压力传感器研发。次年,压力传感器研发完成并量产,同时公司推进iToF传感器以及智能产品的研发。此后,聚芯微实现了从单一传感技术向智能感知、机器视觉与影像技术综合平台的跃升,构建了多元产品矩阵,提供「芯片 + 算法」深度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智能设备、物联网等消费电子领域,并积极拓展机器人、数字孪生及汽车电子等新兴增长领域。
业务结构上,2024年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影像技术三大产品线收入占比分别为86%、7%、7%,智能感知产品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光学感知、智能音频、振动感知三大产品2024年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9%、36.7%、4.4%,光学感知和智能音频是拳头产品。
各产品出货量方面,聚芯微已位居全球行业前列。2024年,光学传感器出货量2.83亿颗,占全球11.2%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智能音频功放出货量3.1亿颗,占全球8.3%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二;震动感知领域LRA驱动芯片出货量约2100万颗,占全球市场4.1%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二;机器视觉领域,3D ToF图像传感器、3D iToF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均在200万颗水平,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6%、8.4%,均位列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全球智能影像芯片领域,以3300万颗的出货量占据全球1.2%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七。
聚芯微各产品线出货量能位居前列,离不开资本支持。自2016年成立以来,聚芯微共进行了十次融资,2025年6月D + 轮融资后,投后估值达53.1亿人民币。不过,经过多次融资,聚芯微外部股权相对分散,外部投资者持股占比接近55%,分散在42位股东手中,上市后限售股解禁可能对股价造成压力。
聚芯微业绩爆发式成长得益于市场、资本、技术、产品四重因素共振。市场层面,全球智能感知芯片市场仍在增长,但我国高端智能感知芯片国产化率较低,聚芯微抓住了国产替代机遇;资本层面,获得众多产业巨头投资,带来资金、产业链资源和稳定订单;技术层面,智能感知技术达全球领先水平,进入多家头部制造商核心供应链;产品层面,持续拓展产品线,降低对单一产品依赖,形成多元化增长动力。
从行业未来趋势看,聚芯微短、中期有望保持快速成长。2024 - 2029年,全球智能感知芯片出货量将从273亿颗增至389亿颗,年复合增速7.3%;光学传感器、智能音频、LRA驱动芯片出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机器视觉行业中,全球3D ToF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年复合增速将达16.1%;智能影像芯片出货量年复合增速11.2%。此外,各产品线全球出货量排于聚芯微之前的多为国外企业,国产替代趋势将使聚芯微持续受益。
然而,聚芯微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偏高,2022 - 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相对偏高;前五大供应商占同期采购额比例也较高。若大客户合作生变或供应商上调价格,可能影响公司业绩和盈利水平。同时,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具有周期性,产品渗透率达到一定阈值后,周期性特征可能显现。从长期看,芯片行业技术迭代迅速,聚芯微需持续高强度投入维持技术领先,在新兴领域的发展成效也将影响其未来估值。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智通财经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