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一座山体内,世界最高压力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室储气库成套技术验证成功,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实现又一次技术突破。该成果由中国能建数科集团与长江设计集团、万华节能集团联合攻关取得,实现了100%自主化。
压缩空气储能素有“空气充电宝”之称,其原理与日常使用的充电宝类似,是将电先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不同的是,“空气充电宝”是为电网充电,体量巨大。以正在甘肃敦煌建设的世界首台(套)660兆瓦人工硐室型压气储能工程为例,其储气空间近50万立方米,一次性可储存2万吨空气,一次发电达264万度,相当于敦煌城市常住人口一周的用电量。
谈及建造“空气充电宝”的原因,中国能建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军表示,“压缩空气储能是促进能源转型、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解决方案”。
关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存储电能的原理,中国能建高级工程师傅振彪介绍,电能过剩时,利用电力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存储于高压容器(如地下储气库或大型储罐)中;当电能供应不足时,高压空气从储气库中释放出来推动空气透平发电机组发电。
傅振彪还提到,压缩空气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可分为补燃式和非补燃式,我国主要聚焦于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虽晚,但进展较快,自主研发技术已领跑世界。压缩空气储能的核心装备如压缩机、膨胀机、储换热设备等已实现100%国产化,中国能建等企业形成“研投建营”的建设模式、全开放的合作模式,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自主化发展。
作为新型储能技术之一,压缩空气储能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新兴超级赛道。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在众多新型储能技术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安全环保、经济有效、部署灵活的优势。天风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空气压缩储能产业上游核心设备的累计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85亿元,到2030年这一累计市场空间或激增至854亿元。
近年来,我国在沙戈荒、海上风电、风光储等大型新能源基地,广泛布局了一批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在建及规划布局项目有100多个。
不过,尽管我国在技术研发及工程化进程方面均处于国际引领地位,但专家也指出,目前国内压缩空气储能行业仍处于工程示范向商业化发展阶段,已建电站少、运行经验不足,需积累与新能源基地、电网配合等方面更多的数据,为技术优化提供支撑。
孙传旺表示,未来随着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空气储能技术在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还将为满足全球大规模高安全的储能需求提供可靠的技术路径,为实现全球温控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提供有力支撑和长期保障。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