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科技板块经历了一段震荡行情,这主要受到海外不确定性上升的影响,例如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摇摆、美国政府停摆的持续以及区域性银行信贷风险等事件性冲击。然而,这些外部扰动并未动摇板块的内在根基——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年内净买入规模突破万亿港元,上市公司回购总额超过千亿港元,板块估值更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随着全球AI产业浪潮的持续推进与国内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港股科技板块中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当前市场的波动更多源于情绪面的宣泄,而非基本面的恶化,反而为布局AI产业链、智能驾驶等核心赛道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本期我们将从基本面出发,深入剖析港股科技板块中长期的产业发展脉络。
从产业演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估值修复”已在年初基本完成。目前港股互联网龙头的12个月远期PE普遍回升至20倍以上,市场交易逻辑从“极端悲观情绪修正”转向“合理估值中枢回归”。第二阶段“盈利验证”正逐步展开。自二季报以来,AI对主营业务的边际贡献开始显现:云业务收入增速回升、广告与游戏的运营杠杆改善、费用率逐步下降。与此同时,市场定价模式也回归到SOTP混合估值体系:那些竞争壁垒稳固的垂直领域龙头率先获得估值溢价,而高弹性的新业务(包括AI、云服务、出海及即时零售等)则被拆分单独估值,板块整体从单一的EPS锚定,转向“护城河深度+分部折现”的双轨定价机制。第三阶段“估值扩张”仍需等待核心AI应用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明确信号。当前下游应用场景(如Agent、多模态、自动驾驶、企业级SaaS等)仍处于从0到1的探索阶段,一旦在GMV、付费率或货币化强度等方面出现可复制的拐点,整体估值区间有望迎来系统性的上移。
在AI产业大趋势不变的背景下,板块未来的成长空间将主要取决于AI所能撬动的增量业务规模,以及这些业务该如何被合理定价。聚焦港股科技板块,云业务依然是当前最直接、最可量化的投资主线。从市场需求来看,参照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中国云服务市场仍有数倍的成长空间。若以云支出占企业IT预算及GDP的比重作为参考,长期市场规模预计有望实现四倍以上的增长。在需求持续扩张的同时,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先发优势与生态壁垒,有望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
图:中国云市场的长期空间:对标美国,仍有四倍上行空间

数据来源:JPM研究
中国云业务生态:头部互联网企业具备较大优势

数据来源:JPM研究
综合来看,当前港股科技板块的投资逻辑清晰:生成式AI需求持续爆发,互联网龙头企业“AI驱动+高毛利”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而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情绪修复与价值重估的双重潜力。短期来看,政策面持续释放“支持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缓和,消费基本盘保持稳健,为企业盈利提供了安全边际;中长期而言,AI云服务、广告及企业软件等业务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收入结构的优化升级叠加充裕的现金流,板块估值中枢有望迎来系统性提升,当前配置价值显著。
而投资者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港股科技ETF产品数量快速增加,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难免产生“选择困难”:究竟哪一只产品更贴合自己的配置需求?易方达指数团队对此提出“一题三解”的策略思路:若希望一键配置横跨港股与美股市场的中国互联网龙头,相关产品旗舰QDII产品——中证海外互联ETF(513050),该产品腾讯、阿里等权重股占比突出,历史超额收益表现领先;若更看重AI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从上游芯片至下游应用全覆盖,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场外联接A类:013308;C类:013309)是更精准的工具选择;若受投资范围限制,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则通过分散均衡的港股通持仓,提供相近赛道的有效替代敞口。
综上,三只产品定位清晰、互为补充:追求龙头集中度的可选513050,聚焦AI全链布局的可选513010,聚焦软件的则可直接关注513040。投资者不妨从自身需求出发,灵活选择适配工具,把握港股科技板块的配置机遇。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