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科融合系列主题沙龙:遇见质美·未来人居设计论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恒洁集团 4.4w阅读 2025-10-29 18:13

20251023,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恒洁集团、日用之道设计院协办的“遇见质美·未来人居设计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C528报告厅举办。

论坛立足学术高地,链接产业前沿,聚焦人居设计创新的前瞻思考与中国路径,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设计与人居研究的高水准与强劲活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寅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宫卫,恒洁集团品牌营销高级副总裁阮伟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研办学术主任崔笑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于历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所长刘新,日用之道理想家发起人高一强,制造·中创始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梁建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设筑邦(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建国,AFFD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中设筑邦设计院副院长高志强,恒洁集团全国家装总经理谢永成等多位学术与设计领域嘉宾,共同展开一场跨越学术、产业与美学的高水平对话。

产学共研启新章 共话人居新未来

活动伊始,来自学界、行业与企业的代表分别致辞,共同为本次论坛揭开序幕,并从学术研究、行业视角与品牌实践的不同层面,诠释了人居设计的时代价值与未来方向。

范寅良致辞

范寅良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艺科融合”不仅是清华美院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创新方法论。当代居住空间正因科技的迅猛发展而经历深刻变革——产品边界模糊,空间功能重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新趋势。只有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才能创造出既具功能性又具文化温度的理想居所。他提出“理想家”的三重维度:一是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在AI赋能下延续文化血脉;二是效率与诗意的平衡,让算法优化与人文情感共存;三是产业与人文的协同,跨越行业壁垒,构建共生的生活生态。科技不应成为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延伸。他寄语本次论坛激发跨界思维,为未来人居设计注入创意与温度。

宫卫致辞

宫卫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与审美需求升级,消费者对人居空间的期待已超越功能层面,转向美学、艺术、情感与品质的综合追求。面对这一变革,单一领域的创新已难以满足需求,产业必须推动艺术、科学、设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宫卫表示,优秀设计能将前沿研究转化为生活品质的提升,而学术研究则为设计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理论支撑。本次论坛汇聚学界与设计界智慧,将为中国人居设计与建筑陶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阮伟华致辞

阮伟华回顾了恒洁集团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渊源。2014年,双方携手开展产学研实训营,共同探索“设计如何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十年后的今天,恒洁智能R8入驻清华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成为“0分贝人居超静音实验室”的推荐产品。这一成果,不仅见证了恒洁在美学设计与研发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也象征着品牌与学术共研、以科技与设计共同定义品质生活的坚定步伐。当下,中国人居生活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卫浴空间已成为表达情感与幸福感的重要场域。恒洁集团以设计驱动创新,让品质生活成为现实;同时积极参与生活方式的塑造,持续通过设计提升人居品质。恒洁集团愿与清华大学及广大设计师携手,共同探索中国人居的美好未来。

本次论坛亦将视角聚焦于设计实践与美学创新。高一强、梁建国、高志强以前沿思维与代表性案例,分享他们对空间、人文与生活的独到理解,让设计之于生活的价值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被重新定义。

高一强作主题分享

高一强以《理想家卫浴场景空间研究》为切入,从社会文化演变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卫浴空间的趋势逻辑。他指出,从2017至2024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物质跃升”到“精神栖息”的文化转向:消费由炫耀走向情绪价值,空间由公共转向私密,健康与疗愈成为核心诉求。研究团队提炼出“价值消费、亲密叙事、关系解构、狂野向往、中式新解、健康长期主义、科技赋能”七大社会现象,并发现浴室正由清洁场所转为情绪避难所与身体感知中心。未来卫浴将成为“可疗愈、可思考、可交互”的个人精神与身体双重空间。

梁建国作主题分享

梁建国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回顾了三十余年的创作与思考。他指出,设计的挑战不在“做事”,而在回归真实、有意义的创造。设计师应摒弃浮躁与形式主义,重回“研究与实践并重”的路径,以学术与产业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梁建国分享了从陶瓷艺术、陈设艺术到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跨界历程——从“新中式”到“靠山”“太湖石”系列,再到故宫修缮与老房重构,他始终坚持让设计“少造型、多思考”,以敬畏与修复的态度面对空间与文化。他认为,设计的价值不在“制造惊艳”,而在通过材质、空间与光影传递生活温度与文化根性。真正的中国设计,应在时代语境中找到文化自觉,让人、空间与自然共生。

高志强作主题分享

高志强在《空间情绪设计》的主题分享中指出,空间的意义离不开人,情绪是人对环境的自然反馈。设计师应学会“主动干预环境”,通过设计手段让空间对人产生正向情绪影响,实现“我们塑造空间,空间也塑造我们”。他提出设计的核心在于理解“关系”——人与人、人与空间、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并通过用户画像与全脑思维去洞察需求。他展示了如何通过戏剧性与静谧感的空间叙事,构建兼具美术馆、图书馆、咖啡厅属性的复合场景,使建筑成为具有峰值体验的品牌场域。高志强认为,当设计让人感到被理解与愉悦时,空间便具备了生命力与温度。

在接下来的圆桌对谈环节中,崔笑声、孟建国、高志强、高一强及谢永成等嘉宾就未来人居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嘉宾们认为,设计应从产品走向空间、从功能走向情感,让“每一个人的每一平米”都被温柔对待。室内设计行业正从“住进房间”迈向“住进生活”,空间不仅塑造情绪,更传递文化温度,在未来人居的建设方面,需融入人工智能与人文思维,深化建筑理解。

论坛嘉宾对话

学术共研思辨力 设计共启新生活

当天下午,多位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以跨学科的视角深入探讨设计、生活与人居空间的关系。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艺术、科学与人居美学的共生关系,为“设计如何回应生活”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深度启发。

于历战作主旨演讲

于历战以《品质生活:家具的非家具表达》为题,从“家具即生活”的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家具在现代人居空间中的多重角色与文化价值。他指出,家具不仅是功能载体,更是空间的定义者与风格塑造者,决定了人如何在空间中生活与感知世界。随着社会经济与消费结构升级,80、90后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家具从被忽视的“配角”转为体现生活方式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中国家具设计正从“制造”走向“创造”,是一种重构空间语言与生活哲学的构建过程;家具因此不仅关乎舒适与功能,更代表着人对时代、材料、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的深层回应。

刘新作主旨演讲

刘新以《可持续转型与生态厕所设计实践》为题,提出设计应从产品优化转向社会—技术系统的整体变革:ESG与“双碳”为方向,贯通材料来源、制造排放、使用与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他强调分布式思维(如离管网处理、太阳能与储能结合)可重塑卫生设施与人居形态;方法上以系统设计框架统合建筑、产品、信息、运营和末端处置,兼顾弱势群体与地域文化。他与团队自2015年起在城市、乡村与藏区实践生态厕所,技术路线包括粪尿分离、无水或少水、微生物减量化、低成本在地建造等,并以社区参与和行为引导提升接受度。他呼吁设计师走出办公室,以系统思维联合政府与企业,把“卫生—健康—资源化”贯通,让可持续成为未来人居的底层能力。

崔笑声作主旨演讲

崔笑声在《居住与物体:驯服与被驯服》的主旨演讲中,从人、空间与物的互动关系切入,提出“家是住出来的”,生活的痕迹通过器物系统重塑空间。人类在驯服材料、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也逐渐被物所“驯服”,居住行为被家具、管网、能源系统等塑造。以床、火炉、马桶为例,物品的演化影响了人的姿态、习惯与情感,甚至定义了现代空间逻辑。设计的核心不在墙面与界面,而在于对器物系统的理解与重构。未来居住设计应在物与人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让智能化与情感化并行,通过器物系统回应身体、情感与社会需求,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

本次论坛期间,来自全国的嘉宾、设计师代表还走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感受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与艺术精神。

地标参观

“设计”的命题,从未止步于造物本身。它连接着空间与人、功能与文化、当下与未来。正如“居”之于“家”,既是生活的容器,也是心灵的延展。

本次“遇见质美·未来人居设计论坛”以人居为起点,汇聚学界、业界与设计界的多元视角,从社会文化、技术创新到生活方式的重塑,探讨空间与人之间不断演进的关系。论坛的意义,或在于重新理解“设计”作为一种时代思想的生成方式——让人文精神、科技理性与生活美学在交融中共生、共进。

图文来源/艺科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

来源:恒洁集团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