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历史进入新阶段,时代迎来深刻转折。大北农集团成立三十二年来,始终将“强农报国”融入企业发展,凭借技术积淀与战略视野,成为农业领域先锋力量。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这提升了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
农业领域变革受重视,原因有二。一是发改委数据显示,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二是农业长期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耕地、水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要求提高,突破瓶颈才能支撑现代化强国基础。
大北农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行动,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融入企业基因。2019年,大北农玉米、大豆新品种获国内生物安全证书,并取得南美地区种植许可,自主培育的“种子芯片”服务本土并走向国际。
目前,大北农专注生物技术、玉米、水稻、大豆、经作种业、创种基因六大板块,构建含50家公司的业务体系。承担国家主粮育种攻关任务,旗下三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种业遍布全国26个省、181个市/区/县。2024年,销售玉米、水稻、大豆种子总量达5352.6万公斤,可覆盖农田超4000万亩(不含经济作物),服务农户75万人次。
大北农拥有超2600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总数16%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7.34亿元,占营收2.55%。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
在创新模式上,大北农构建“532”战略与“2+4+X”矩阵。“532”明确自主创新、企科融合与孵化融合占比分别为50%、30%和20%;“2+4+X”部署创新力量,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平台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组成的平台体系支撑。
在路径实现上,大北农践行“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产学研合作”三条路径。设立大北农科技奖,与30余所高校及30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成为科技与产业连接桥梁。
大北农通过全链条布局与品牌化运营转化技术成果,“大有谷”是其标志性产物,目标是成为全球优质食品平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消费者餐桌体验。
10月24日,农业农村部部党组扩大会议为未来五年农业工作指明路径,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实现这一路径需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配合。大北农决心以“新质+新智”双引擎,以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为双轮,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生物育种方面,大北农将“种出豆进”计划升级为“技出粮进”战略,聚焦关键品类,引进全球种质资源,研发重大新品种。
生物制造方面,大北农深度布局,牵头建设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北京化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聚焦“元件设计—合成体系—集成优化”三大任务方向,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与“双碳”重大战略需求。其高通量筛选测试平台由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保持一致。
大北农以“2035年实现全球第一农业科技企业”为愿景,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产业力量。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