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驱动业绩,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增五成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4w阅读 2025-11-03 02:50

Ai快讯 随着2025年上市券商三季报披露结束,两融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受到市场关注。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融出资金规模和利息净收入均有增长,信用业务成为券商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绝大多数利息净收入增长,两融利息收入增加是关键推动因素。截至9月30日,42家上市券商融出资金规模均较上年末增长,累计超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9%,较去年同期增长72.03%。

头部券商表现突出。国泰海通、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和中国银河融出资金规模位居前五,分别为2385.58亿元、1917.09亿元、1697.76亿元、1365.48亿元和1325.11亿元。其中,国泰海通融出资金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24.49%。

在利息净收入方面,截至9月30日,42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累计达339.06亿元,同比增长54.52%。国泰海通以52.08亿元居首,同比增幅达232.51%;华泰证券和中国银河分别为32.70亿元和32.07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光大证券、长江证券。

从同比增速看,长城证券、国泰海通、申万宏源等同比增幅均超150%,其中长城证券增长超30倍。前十名中,中小券商如长城证券、财达证券、中原证券、第一创业等较为常见。

多家券商在公告中将利息净收入增长归因于两融业务。国泰海通称“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增加”;浙商证券表示系融资业务利息收入增加;国联民生表示“新增并表子公司后业务规模扩大”带动收入增长。

同时,华林证券、国金证券等在解释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时,称“融出资金净流出同比大幅增加”,侧面印证两融业务规模扩张。

当前两融市场热度高。截至10月30日,沪深北三市两融余额达24990.86亿元,自8月5日起连续57个交易日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9月两融新开户数量达20.54万户,同比增长超288%,创年内月度新高。

面对两融需求增长,多家券商调整信用业务布局。山西证券、兴业证券、浙商证券、华林证券和招商证券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其中,招商证券于10月30日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从1500亿元提至2500亿元。

部分券商通过调整担保比例控制风险。国金证券和华林证券将除北交所以外的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100%。业内分析认为,这些举措反映信用业务需求旺盛、额度趋紧,也体现券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

10月以来,多家券商调整部分融资融券标的的可充抵保证金折算率,将此前折算率较低或为零的个股上调至30% - 70%区间。广发证券研报称,券商通过折算率、保证金比例与担保比例三项核心参数动态风控,有助于提高两融业务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尽管市场活跃,但整体风险可控。截至10月30日,两融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81.44%,远高于130%的平仓警戒线。当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2.55%,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为11.47%,均低于2015年峰值。

从券商自身风险控制指标看,截至9月30日,披露相关数据的上市券商中,融资(含融券)金额与净资本的比值均未触及4倍预警线,大部分券商控制在1.5倍以下,表明券商整体风险缓冲垫充足。

不过,随着融出资金规模扩大,券商资产负债表信用风险敞口增加。业内人士表示,两融业务景气为券商带来收益,但也考验机构的风险定价和资产质量管理能力。

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赵然在研报中表示,传统券商业务依赖自有资本,需扩张资产负债表。若仅投入同质化通道业务,资本回报率难以提升。破局关键在于推动业务“由重转轻”,从依赖资本规模转向依靠专业能力,整合资源、主动经营风险,以风险管理实力获取稳定收益,减少对资本规模的依赖,提升核心竞争力。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