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力新能源汽车,筑中部万亿产业高地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1604阅读 2025-11-05 06:14

Ai快讯 秋日走进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可见众多汽车零部件厂房,机器轰鸣,货车载着汽车零部件驶向远方。中牟县位于郑州市东部,过去是农业县,产业匮乏。如今,随着郑州发展汽车产业,郑州日产、比克电池、郑州飞龙等上百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中牟。

中牟的变化是郑州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郑州有宇通客车、郑州比亚迪等7家汽车整车企业,福耀玻璃等150多家配套企业,配套产能超260万辆,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获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正朝着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标前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初期,郑州就抓住机遇。2014年起,郑州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抓住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建设机遇,将汽车制造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0条产业链之一。

对外,郑州引进比亚迪、上汽等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2021年9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比亚迪签约,37天项目开工、17个月投产。2023年投产当年产量突破20万辆,完成产值334.7亿元。2024年,郑州比亚迪整车产量达54.5万辆,生产基地自动化率达98%,平均30秒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不到一分钟下线一辆车。

对内,郑州引导宇通客车、郑州日产、东风日产等企业向新能源转型,丰富产品体系,提高产能利用率;鼓励海马汽车等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联合研发盘活闲置产能。

目前,郑州汽车产业主要布局在郑州经开区、中牟县、管城回族区、荥阳市4个整车集聚区,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建设也在推进。

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郑州多措并举。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出台《郑州市培育壮大汽车制造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建立“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工作机制,明确产业链招商、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协同创新、产业链协作等八大任务,形成工作闭环。

落实新增产业投资项目用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支持企业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推进郑汴洛濮氢走廊郑州节点建设;深化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推动智能网联车辆规模化测试,累计开放测试线路105.33公里。

针对企业反映的关键配套企业数量不足问题,郑州推进“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全市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达150余家,涉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系列产品。

面对汽车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的需求,郑州瞄准新能源“三纵三横”核心技术领域,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吸引企业、高校设立研发中心、研究院,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近几年,郑州建成国家级技术平台16家、省级重点研发平台39家,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

作为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郑州在公交、出租、公务等领域推广新能源车辆,主城区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面新能源化,主城区环卫车和出租网约车电动化率达70%以上。

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节、活动周等促消费活动,加码汽车换新补贴,新能源车补至高2万元;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充电设施规模突破20万个,建成加氢站30座,在城市核心区形成半径小于1公里的公共充换电网络。

郑州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形成现代化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依托郑州国际陆港等物流枢纽,打造现代汽车物流基地;举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国际赛车嘉年华等赛事和车展等活动。

多方协同下,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全国第一阵营。2024年,郑州市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8%,下线新能源汽车62.6万辆,汽车总产量突破110万辆。

郑州明确2025年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力争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推进产业规模向万亿级迈进。

推动整车扩量提质,释放比亚迪、上汽等项目产能,推动智行盒子汽车新车型量产,加快宇通客车、比亚迪、东风日产项目投产和落地。

提升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提升比亚迪、上汽动力电池项目产能,推进比克大圆柱电池项目,引进汽车电子、车用传感器类企业。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支持龙头企业新设研发中心,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技术中心。

开展各类示范试点工作,协同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和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以公交、环卫领域为切入口,开展智能辅助驾驶车辆规模化测试示范。

秋日行走郑州,能看到郑州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能观察到中国汽车产业、制造业的发展轨迹。郑州承载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希望。数据来源: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