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金螳螂的城市更新“进化”之道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6w阅读 2025-11-06 09:34

文/乐居财经 靳文雨

当推土机的轰鸣让位于“微更新”的巧思,当大拆大建的模式转向存量空间的价值再生,中国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进化革命”。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与功能的核心,其更新改造早已超越工程范畴,成为关乎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与生活品质的系统工程。

在这场变革中,住建部于2024年首次正式发布首批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2025年再推第二批41个示范项目,为行业树立了清晰标杆。其中,金螳螂凭借5个不同类型的标杆项目强势入选,用实践诠释了城市更新的多元可能与专业深度。

文脉与生机共生:历史街区的活化密码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如何让其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之一。金螳螂在南京、景德镇、青岛三地的历史街区项目,给出了各具特色的解答。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博物馆”,这里聚集着264处民国风貌建筑,包含24处大使馆旧址,更有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公馆区。面对这片承载着民国记忆的珍贵遗存,金螳螂摒弃了统一化改造的简单思路,采用“一栋一策”的精细化修缮方案。在26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花园洋房修缮中,不仅完整保留了街巷尺度与建筑细节,更通过功能植入实现了“活态保护”——精品酒店让百年公馆可入住,主题展馆让历史建筑可阅读,文艺沙龙让老街区重获社交活力,使梧桐掩映下的民国建筑群成为南京的“城市会客厅”。其中,作为美国驻华使馆旧址的西康宾馆,其优雅的西式主楼与错落平房经修缮后,既延续了中西交融的建筑之美,又满足了现代使用需求,成为凝固历史与鲜活当下的完美交汇。

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城区,金螳螂面对的是另一重文化传承命题。这片334.74亩的区域内,108条老里弄、明清窑作群与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交织,承载着景德镇千年制瓷文脉。作为EPC装饰总承包方,金螳螂承接了168栋老旧建筑的更新任务,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项目以“文化为先导、保护为前提”,在加固建筑结构、优化采光通风等基础上,实现了区域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从传统老城区向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融合的新空间转型。如今的陶阳里,既有明清窑址的“书卷气”,又有文创市集的“烟火气”,让陶瓷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生长。

青岛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则聚焦于里院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这里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缩影,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里院群落在此聚集,而金螳螂负责的潍县路19号更是1914年建成的百年里院,堪称里院建筑的“活标本”,在现存风貌建筑中价值要素最齐全、保护最完整。针对里院“院落式聚合”的建筑特色,金螳螂在修缮中重点保留了其邻里交往的空间基因,通过优化内部格局、提升设施标准,让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适配现代居住与商业需求,使百年里院从“濒危遗存”变为“活力空间”。

工业遗存新生:从废弃旧址到城市地标

随着产业升级与城市空间重构,大量工业遗存面临转型挑战。金螳螂在合肥与北京的项目,展现了工业旧址改造的宏大叙事与精细表达。

合肥园博园的前身是骆岗机场,3公里长的跑道见证了城市的航空记忆。金螳螂参与的园博小镇室内精装修项目,严格遵循“留为主,改、拆、移为辅”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既有建筑与现状植被。原航站楼被改造为城市建设馆,成为记录城市发展的窗口;机场旧址通过景观重塑与海绵城市建设,变身绿色共享的城市公园。在餐饮、酒店、文创等多业态空间的装修中,金螳螂巧妙植入航空元素与生态理念,打造出新旧交融的特色空间——老建筑的结构肌理得以保留,现代功能需求充分满足,使这片航空旧址成为市民休闲、文化体验的新地标。

北京首钢老工业区的转型则更具标杆意义。这片291公顷的区域曾是钢铁巨头的核心厂区,2010年全面停产后,因2015年北京冬奥组委的入驻迎来新生。金螳螂参与承建的冬奥广场改造项目,涵盖国际奥组委办公楼、中国国家奥组委办公楼及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三馆等关键设施。项目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的原则,对工业遗存进行创造性修缮:旧厂房变身现代化场馆,冷却塔成为冬奥景观标志,钢铁架构与冰雪元素碰撞出独特的工业美学。这种“跳出房地产开发老路子”的更新模式,不仅让首钢北区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更为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战略深耕:从项目实践到体系构建

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并非偶然,而是金螳螂长期战略布局与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的关键期,金螳螂早已将城市更新确立为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服务能力。

早在2021年起,金螳螂城市更新事业部已累计实施项目超过150个,覆盖历史街区活化、工业遗产转型、高端酒店升级、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细分领域。这种广泛实践使其深刻把握不同类型更新项目的核心需求——历史项目重“文脉延续”,工业项目重“功能重构”,公共项目重“民生适配”。在此基础上,金螳螂形成了“前期咨询策划、中期建设管理、后期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破了传统装饰企业“重施工、轻策划”的局限。

技术与管理创新是金螳螂的核心竞争力。在项目实施中,公司整合土建、内装、景观、市政等多专业资源,实现设计、施工、管理的多维协同,并植入数字化管理技术,系统性提升工期与质量把控能力。BIM数字化平台的深度应用,让复杂项目的精细化施工成为可能;EPC总承包模式则有效解决了更新项目中设计与施工脱节、多方协调困难的痛点;装配式装修技术、海绵城市理念等绿色技术的应用,更让更新项目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行业维度看,金螳螂的实践为建筑装饰行业转型提供了重要参照。作为连续22年蝉联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之首的龙头企业,其将公装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政企服务经验与城市更新需求深度结合,不仅开拓了新的增长空间,更推动行业从“工程施工”向“价值创造”转型。在金螳螂的视角里,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而是通过专业能力实现“空间增值、文化传承、生态优化”的系统工程。

未来展望:与城市共进化的长期主义

当前,城市更新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城市更新市场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对于金螳螂而言,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

在“城市更新”的项目实践中,金螳螂已不止于“完成项目”,而是以建筑为媒介,搭建起历史与当下、功能与人文、生态与生活的连接桥梁。这种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深刻理解,使其不仅收获了国家级案例的认可,更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样本,为行业提供了从“改造空间”到“创造价值”的转型思路。

城市的发展永无止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从未停歇。当更多像金螳螂这样的企业,以匠心守护城市记忆、以创新激活存量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将不仅有高楼大厦的“高度”,更有历史文脉的“厚度”、民生温度的“暖度”与生态可持续的“广度”。而金螳螂与城市共进化的故事,也将在更多街巷、更多建筑中,继续书写下去。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