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期,上市公司在闲置资金理财方面出现“加仓”现象。自10月以来,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理财计划调整公告,上调委托理财额度或提升可投资产品风险等级。
自10月起,多家上市公司宣布上调理财额度或风险等级。千年舟拟将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额度从2亿元增至3亿元;久易股份从8000万元调至1.5亿元;视声智能委托理财资金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三美股份从20亿元提升至30亿元;天华新能投资额度增加10亿元;荣信文化可投资产品从低风险调升至“中低风险”。
Wind数据显示,11月1日至6日,上市公司新增理财产品认购金额52.66亿元,多为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和证券公司理财产品。近半年来,制造业是发布闲置资金理财公告的核心行业,公告数量占比超60%;信息技术与电子、消费品类次之,公告数量占比为20% - 30%;能源与化工及其他行业公告数量较少,占比不足10%。
上市公司上调理财资金规模与风险等级,受多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机会减少,部分行业现金储备充足但缺乏优质投资项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传统存款产品收益走低。监管政策也为上市公司理财行为拓宽了空间,企业需在年内完成对理财产品中不合理估值账户的整改,落实《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
尽管上市公司有短期“加仓”行为,但从长期数据看,当前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配置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7月至11月6日,570余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规模约250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5.3%,较2023年同期降幅达37.8%。自筹资金用于理财的规模同比下降超54%。
在配置结构方面,上市公司对传统存款类、银行理财类低风险产品的认购积极性下降,对基金专户之类产品的配置意愿回升。2025年7月至11月6日,上市公司基金专户认购基金9.5亿元,同比增幅达41.6%。存款、结构性存款、投资公司理财类产品认购金额同比降幅均超50%,银行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同比降幅超20%。下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公告。
上市公司理财偏好从保本型产品转向中低风险的净值型产品,偏好具有流动性的中低风险产品,愿意承担一定市场波动以换取更高收益。但整体仍以中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为主,理财收益率中位数维持在1.2% - 2.19%区间。多数企业将风险容忍度控制在较低水平,要求本金安全,仅接受小幅波动。
“固收 +”策略成为承接上市公司理财需求的主力。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利率债、信用债为底仓,在“ +”部分增配量化增强、非标资产、分红机制等;券商资管注重权益弹性与策略灵活度,通过可转债、量化中性、事件驱动等策略提升收益;信托机构依托项目资源优势,布局“固收 + 另类资产”。新的备选池扩展至黄金之类商品资产、基础设施公募REITs、海外中短债、私募固收基金等方向。
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化,企业预计延续“核心业务 + 稳健理财”的双轨策略。监管机构强调募集资金应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经济,严禁将理财资金用于永久性流动资金补充或偿还借款。
未来,上市公司理财市场预计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公司存款有望转向理财市场,并可能通过QDII、南向通等渠道拓展至境外资产。上市公司需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坚守主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