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生产运行管理、智能电网、绿电直供、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应用场景,推进绿色能源国际标准和认证机制建设。
虚拟电厂是我国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电力市场供需两侧不确定性增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新能源消纳矛盾显现,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平衡的价值凸显。以需求侧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应对供需两侧不确定性的有效路径。
虚拟电厂能够将单体容量小、分布散的需求侧资源整合,在电力供需平衡出现困难时实现快速响应,及时调动资源解决问题,对促进分布式新能源消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意义。
我国重视虚拟电厂的发展,在中央和地方政策引导下,国内虚拟电厂已从政策试点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市场空间逐步打开。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到2030年有望超过千亿元。
现阶段,虚拟电厂产业呈现技术创新、项目增多、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的特点。
虚拟电厂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也需要电力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对技术和产品进行改进。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向虚拟电厂产业渗透,业内产品呈现小型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带动产业发展。
今年下半年以来,扬州市、内江市、柳州市等多地新签约、运行虚拟电厂项目。10月31日,柳州南网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与广西智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署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为柳州市首个虚拟电厂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
电网公司、发电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平台公司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虚拟电厂的产业生态建设,实践探索步伐加快。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诉求包括掌握负荷资源、撬动业务增长、保障能源供应、促进新能源消纳。
在虚拟电厂产业生态建设中,民营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民营企业参与虚拟电厂建设,可拓展节能业务、获取客户资源,其运营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截至目前,我国虚拟电厂产业生态及相关体制机制尚在建设中,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需求响应补贴、调峰补偿和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
相关人士表示,要扩大收益空间,各方需聚焦市场机制搭建,推动虚拟电厂与资源聚合,明确交易权责利,明确市场准入规则,支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鼓励激活综合能源服务潜能,为终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