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走进广东深圳华强北市场,商户将琳琅满目的智能穿戴产品摆在显眼位置。智能眼镜具备提词功能,让人演讲时无需稿件;智能手表靠近车身即可解锁车门。这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各国采购商。
今年前三季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相关产品总量达18.1万种,较2020年9月底增长91.4%。其中,广东省以15.84万种的数量居全国首位。
从华强北市场的“当日设计、次日量产”模式,到龙岗智能眼镜1.25亿副的全球年产量;从雷鸟AR眼镜全球出货量领先,到华为海思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广东凭借产业链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开放市场格局,成为全球智能穿戴产业的重要区域。
华强北市场是广东乃至全国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枢纽,有众多外籍采购商在此挑选智能穿戴产品。一位经销商表示,随着我国免签范围扩大,采购商入境便利,来华强北采购成为常态,其产品近四成外销,并与部分海外客户建立长期合作。
如今,华强北市场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该市场的智能穿戴产品有三大竞争力:一是商户对市场反应敏锐,如智能眼镜从零星品类迅速占据市场;二是响应速度快,能实现定制化产品的“当日设计、次日量产”;三是产品性价比高,推动智能穿戴设备普及。
在智能穿戴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广东有众多企业。芯片领域有海思技术、深圳佰维存储、广州安凯微电子、希荻微电子等企业推出定制芯片;光学显示领域,TCL科技、天马微电子等企业解决智能眼镜技术难题;声学领域,歌尔股份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可穿戴产品。
例如,博敏电子作为印制电路板制造商,面对智能穿戴设备的高要求,凭借研发团队和打样能力,能将概念转化为可量产产品。
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呈现多层次、立体化格局。头部企业有产品定义和技术创新能力,细分领域企业有精细化运营和柔性生产能力,销售企业能把握消费趋势,各方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广东省推出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在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产业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今年8月,广东省发布方案,提出抢抓新赛道投资热点,推进AI眼镜等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我国存续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超1.8万家,广东省以超1.3万家的数量居全国首位,占比70.54%。
政策扶持使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推动产业发展。未来,智能穿戴产业发展空间大,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级智能穿戴市场规模达362.73亿美元,2032年达973.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5.15%。
智能穿戴产品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专业应用;二是接入大模型提供多元智能服务。广东智能穿戴企业已进行前瞻性布局。
早年,广东智能穿戴产业凭借珠三角电子产业链优势,以“性价比”打开全球市场,企业从代工起步,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环节存在不足,产品多跟随国际品牌。
如今,华强北市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广东智能穿戴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以智能眼镜为例,全国每两副就有一副产自深圳,且深圳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智能眼镜研发力量。
在智能眼镜存储领域,广东企业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近年来,广东企业在传感器、低功耗蓝牙、健康监测算法等环节持续攻关,未来将提升创新话语权和行业标准引领力。
广东智能穿戴产业通过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落地、政策与资本协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吸引全球资源,推动“中国智造”发展。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