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港”双重上市潮,资本市场变局下的利弊与挑战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IPO早知道 3082阅读 2025-11-19 17:04


近期,A股上市公司涛涛车业被传出正考虑港股上市计划。而作为早在2007年就登陆纳斯达克的“老大哥”康迪科技也被媒体们反复提及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是否应该探索美股之外的港股上市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反应实际是中国智能电动车出海企业的资本策略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在全球化格局重构的当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上市地点选择,更关乎中国制造业出海企业未来的资本运作空间和战略灵活性。

资本格局与港股吸引力

作为后来者,涛涛车业在2023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比康迪科技上市晚了十余年。两家浙江企业,一个早年远赴纳斯达克,一个近期登陆创业板,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资本路径。

两家的融资路径虽然不同,然市场却都是在北美。涛涛车业凭借主力车型比美国本土品牌售价低20%-30%的性价比优势,与康迪科技的“技术驱动”的高毛利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康迪科技来说,自己的市场在北美,选择美股的融资渠道既便捷又容易亲近投资者;而涛涛选择A股的思路显然是更关注中国的供应链。两家的选择并没有高低优劣,只是时过境迁,此前的红利已过,需要突破的问题更多。

通过康迪科技的年中报,截至2025年8月,其现金储备高达2.57亿美元,但总市值仅约1.2亿美元,市净率低至0.28,存在明显的估值倒挂,可以看出美股市场对其存在很大的偏见与疑虑。

而港股市场对于中概股中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AI应用(如机器人与换电)领域的科技企业,通常给予高于传统制造企业的估值(例如15倍PE的智能装备估值逻辑)。若能在港股上市,其“一体两翼”战略中的机器人业务(瞄准北美百亿美元安防市场)和换电设备业务(绑定宁德时代“万站计划”),有望获得更贴近亚洲投资者的理解,从而推动估值体系从“制造PE”向“智能装备PE”切换 。


港股上市的利弊与挑战

对康迪科技而言,“N+H”的双重上市结构能有效规避单一市场(尤其是美股)的监管不确定性,为其全球资产配置的机构投资者提供更灵活的进入和退出通道 。

在这一点上,涛涛车业显然看得更加透彻,其早早地就布局了“A+H”的通路。其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港股融资,吸引国际资本(如主权基金、长线投资者),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强化北美市场与亚洲供应链产能通路的风险。

与涛涛车业相比,康迪并不存在国际化的问题。只是需要让华尔街清晰地认识到其自2025年以来的智能化战略,破除对康迪的认知和定价逻辑仍停留在“传统制造”的旧范式中的旧印象。

若康迪未来选择港股上市,将获得多重优势。

港股可为康迪科技提供更贴近亚洲资本的平台,港股可能为康迪提供更高的融资效率,这对于其新业务至关重要。利用香港市场的再融资便利性,为换电设备产能扩张、机器人研发及北美本地化生产(如与美国中比能源合资的电池包工厂)提供资金支持相较于美股。

更贴近主业市场的估值逻辑、规避中概股监管风险、拓展亚洲资本渠道。此外,康迪目前布局的机器人、换电等业务,在港股市场可能有更高的认可度。


当然,港股上市也存在挑战。

康迪科技需要平衡双重上市的成本与合规负担,同时可能面临现有美股投资者的质疑。

对于康迪科技而言,港股上市不应是简单的融资渠道拓展,而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真正全球化的企业,不仅要有全球化的市场布局,也要有全球化的资本视野。

在资本市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跟随,而在于把握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康迪科技的下一步,将是对其战略眼光的一次关键考验。

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来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