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24),港药大幅反弹,创新药纯度100%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盘中涨超2%,成交额快速突破10亿元!资金已连续8日净流入,近10日累计“吸金”超16亿元!截至11月21日,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最新规模超226亿元,同类持续领先!

消息面上,11月21日,三生制药公告,公司拟拆分子公司蔓迪国际于港交所独立上市。蔓迪国际此次拆分上市的独家保荐人是华泰国际。蔓迪国际的主营业务涵盖脱发治疗、皮肤健康管理及体重控制三大领域。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蔓迪国际总营收分别9.81亿元、12.28亿元、14.55亿元和7.43亿元,净利润2.01亿元、3.4亿元、3.9亿元和1.74亿元。
11月21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注射用SHR-9839等9款药物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近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上海盛迪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关于注射用SHR-9839(sc)、注射用SHR-A2009、注射用SHR-1826、HRS-4642注射液、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注射用SHR-A2102、HRS-7058胶囊和HRS-7058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海外方面,美高层表示,新的美联储领导层可能会降息,可能会在新年的前后决定美联储高层任命。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飘红:三生制药、恒瑞医药涨超5%,信达生物、翰森制药涨超3%,荣昌生物、康方生物涨超1%,百济神州、石药集团微涨。

注:成分股仅做展示,不作为个股推介。
【估值、政策、产业的三重支撑】
银河证券认为, 2025年创新药板块整体大涨,源于估值、政策、产业三重因素的共振发力,形成了兼具确定性与成长性的投资行情。
1. 估值层面,2024年积累的低估值红利释放。2024全年港股创新药指数持续下行,部分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出现PB小于1甚至市值低于账面现金现象,新药管线的潜在估值被大幅压低。2024年底,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市净率仅为2倍,市盈率仅位于近三年的10%分位附近,为后续板块反弹积累了充足势能。2025年ASCO数据催化及重磅BD诞生释放边际改善的积极信号,此前被低估的创新药企业价值重新获得市场认可。
2. 政策层面,商保政策为创新药支付端带来边际改善。2025年医保局首次在医保目录体系之外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该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因价格昂贵暂时无法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包括CAR-T疗法、罕见病用药、肿瘤免疫治疗等。在2025年首次目录形式审查中,141 个申报药物中 121个顺利过审,为惠民保等商业健康险划定保障范围提供权委参考,促使高价值创新药拥有专属商保支付途径。

3. 产业层面,国产新药海外BD交易规模屡创新高,国际学术大会频繁披露亮眼数据,FDA获批数量同比显著增长,全球化创新价值持续兑现。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20251117《寻找医药硬科技,从新出发》)
【数据说话!10月中国创新药研发投入景气度指标跟踪】
长江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投入取决于创新药企业手里资金充沛程度和研发投入意愿强度。站在当下时点,从几个前瞻性指标趋势来看,创新药企业手里资金正在变得更加充裕,而BD、NewCo等新的中国创新药管线兑现方式能提高研发投入回报率进而提升中国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意愿强度,整体而言,中国创新药研发投入景气度或渐趋改善,随之带来创新药产业链景气度向上。
1、创新药上市通道变宽,IPO募集资金充沛研发投入。
创新药企业港股IPO热潮重现且在持续升温,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通道打开,创新药上市通道变宽。医药企业港股IPO募集资金自2025年4月以来改善明显,2025年9-10月也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医药企业A股IPO募集资金规模开始向好,2025年10月为42亿元,环比明显改善,预计随着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的持续推进,医药企业A股IPO募集资金规模有望逐渐向好。
2、医药上市公司增发规模加大,进一步充实账面现金。
医药上市公司增发规模在加大,尤其是港股医药公司。过去几个季度,A股医药公司增发规模环比逐渐提升,2025Q3增发规模39亿元,为2023Q2以来单季度最高水平。过去几个季度,H股医药公司增发规模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改善,2025Q3港股医药公司增发规模为367亿港币,为2019年以来单季度第二高水平。
3、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或正处于触底回升。
2024年7月高层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相关支持政策细化落地,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改善。
同时,2025年以来,伴随着二级市场创新药估值重塑,医药企业A/H上市通道变宽,一级生物医药投融资退出通道打通,一二级联动或带来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生态逐渐走向正循环。2025Q3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17.6亿美元,为2022Q4以来新高,2025年10月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为5.9亿美元,继续维持在不错水位。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或正处于触底回升。
4、BD首付款:研发投入新资金来源和主要资金来源。
对外BD首付款作为新的研发投入资金来源,已经成为主要资金来源,且还有大额潜在里程碑。近4个季度,对外BD首付款体量大小已提升至和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相当水平,2025Q3对外BD首付款金额为18.5亿美元,高于2025Q3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17.6亿美元。而最新2025年10月,对外BD首付款金额1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来源:长江证券20251120《创新链系列:中国创新药研发投入景气度指标10月跟踪》)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100%布局创新药!截至10月,前十大成分股权重高达72.47%,高纯度浓缩港股通创新药精华!

来源:国证指数官网,截至2025/9/30。成分股仅做展示,不作为个股推介。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是弹性更高的创新药,截至7月末,2025年内涨幅超109%,港股医药类指数领先!

底层资产是港股,可以T+0交易!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场外联接(A类:021030;C类:021031)!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个股仅作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该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2020-2024)的涨幅分别为88.80%、-21.59%、-25.60%、-22.80%、-10.50%。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